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

栏目: 儿科 编辑: 争兴健康网 浏览量: 549

人本主义心理学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在美国兴起,是美国当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与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分道扬镳,形成了心理学的第三种思潮。

他显然受到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

时代精神:

反文化运动。对社会不满。

它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目前的代表人物包括C.R罗杰斯。人文主义反对将人类心理庸俗化、动物化的倾向,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第三思潮。

1.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动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类的需要。他把它们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就像一座金字塔。从下到上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可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在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之前,必须至少部分地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第一种需求是缺乏需求,这会导致稀缺动机,对于人类和动物来说很常见。一旦满足了,紧张感就消除了,兴奋感就减少了,动力就丧失了。第二类需求属于成长需求,能够产生成长动力,是人类独有的。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需要发展和实现一个人的潜力,超越生存的满足。只有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时,个体才能进入一种心理自由的状态,体现人性和价值,并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巅峰体验”。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义、乐等内在本质,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实现人的自我实现的关键是提高人的“自我认识”或自我意识,使人实现自我。人本心理学的内在潜力或价值在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2.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自我概念。当他与他人、环境互动时,他慢慢地开始区分自己与非我。当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后,人们的自我实现倾向就开始激活。孩子们在自我实现的力量驱动下,在环境中进行各种实验活动,产生大量的经验。通过身体的自动评价过程,有些经历会让他感到满足和快乐,有些则相反。满意的、愉快的经历会让孩子们寻求维持和再现它们,而不满意的、不愉快的经历会让孩子们试图回避它们。

孩子寻求的积极体验中,一是被他人关心的体验,二是被他人尊重的体验。不幸的是,孩子们对照顾和尊重的需求的满足完全取决于他人、他人。根据孩子的行为是否符合他或她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关心和尊重。因此,他人的关心和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体现了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罗杰斯说,这些条件都是价值条件。孩子不断地通过自己的行为去体验这些价值条件,并且会不自觉地将这些属于父母或他人的价值观内化,成为自己结构的一部分。渐渐地,孩子们被迫放弃自己的价值观。身体评价经验的评价过程变成了利用自我内化的社会价值规范来评价经验。这样,孩子的自我和经历之间就产生了疏离。当经历与自我发生冲突时,个体就会感到受到威胁,从而产生焦虑。

当个体预感到经验与自我不一致时,个体会利用防御机制来处理经验,使其在意识层面与自我一致。如果防御成功,个体就不会出现适应障碍。如果防御失败,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的目标是去除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自我内化部分,并想办法回归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用罗杰斯的话说,“再次成为自己””和“从面具后面走出来”。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职能。人文主义的本质是让人们了解自己的本质,不再依赖外在的价值观,让人们信任并依靠身体的评价过程来处理经验,通过内化消除外部环境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自己的意志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控自己的命运,修复受损的自我实现潜力,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与局限性

它反对精神分析学派只把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把人当作本能的受害者,也反对行为主义学派把人当作物理和化学的对象。他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

忽视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对人与生俱来的潜力的制约和影响。

相关推荐:
  1. 在线咨询
  2. 医院预约
  3. 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