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备受关注。据调查,全国4至16岁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高达13.91%。北京的一项调查发现,32%的中小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中国大城市7%至20%的儿童患有各类人格障碍或精神疾病。为什么本应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却出现了人格危机?心理健康专家的分析和建议或许能够引起全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足够重视,纠正儿童教育理念上的一些偏差。-编辑
小杨是一名13岁的初中生。父母忙于生意,无暇照顾他,所以他是由奶奶抚养长大的。奶奶视小杨为宝贝,给了他很多零用钱。整天吃零食的小杨养成了花钱的坏习惯。小学时,他因钱不够花,经常养成小偷小摸的习惯。进入初中后,小杨开始经常撒谎,发脾气,不愿意接受父母和老师的批评。而且,他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容易支配、指责同学,缺乏同理心。有一次,班级打扫卫生时,他故意把水泼在打扫过的地板上,还笑了。为此,同学们都远离他,他几乎没有朋友。
许多心理障碍都根源于童年
小杨怎么了?父母焦急地找到了医生,询问的内容充满了困惑和无奈。医生告诉家长,孩子目前的情况属于“品行障碍”,成年后很容易导致人格异常和犯罪。
确实,心理异常、人格异常与恶性事件、犯罪密切相关。近年来,从刘海洋事件到马加爵事件,以及报纸频频报道的各类学生自杀、杀父杀母、残害同学案件,几乎所有涉案人员可见病态人格的特征。据广州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理咨询门诊统计,3828例咨询病例中,10岁至29岁的青少年学生占66.35%,病态人格咨询病例占87.5%。广州的一项调查显示,学生中患有人格障碍的比例逐年上升。北京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大城市7%至20%的儿童患有各种类型的人格障碍或精神疾病。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普遍开始关注心理健康。“抑郁症”和“焦虑症”对于大家来说已经不再陌生。然而,儿童的心理问题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众所周知,许多心理障碍的根源都在于童年。
生活的艰辛和情感的折磨,使一些人误入歧途,失去对自己行为的控制;但大多数人能够调整和适应环境的变化并控制复杂的事件;更多的人启发和升华自己的精神状态,重新打开世界。他打开了“新世界”,成为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佼佼者……同样的环境,同样的经历,却完全不同的生活境遇。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心理防御机制的强弱”和“人格的健全”。决定心理防御机制和人格健全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心理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孩子心理是否健康。
重身体轻心理、重智力轻能力,导致青少年身心发展不协调。
现阶段,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幼儿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据媒体报道,“中国父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如此多的时间、金钱和金钱。“我辛苦了”,但出乎意料的是,“中国孩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过这么多问题:自私、任性、懒惰、粗鲁、没有规矩、缺乏理想……”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经常会融合心理健康问题较多:任性、脾气暴躁、独立性差、社交沟通能力差等在独生子女中更为突出。现在的独生子女教育重身体轻心理、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力发展,忽视人格培养的倾向十分严重。
我国提倡素质教育20多年了,但有些人仍然认为“跑、跳、写、画、弹、唱”就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其实,这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肤浅的看法,甚至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它只注重素质教育的一些外在形式,而忽视了素质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正确的人生观,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心胸宽广,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经常心情愉快,善于客观分析事物。以及遇到的问题,并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毅力和能力的问题或冲突。从儿童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让他们长大后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对各界名人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认为个人事业的成功15%依赖于卓越的知识和专业技能,85%依赖于非凡的人格和心理素质。因此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也就是说,除了天赋和机遇之外,性格才是决定一个人一生成功与幸福的关键因素。
0-6岁是人格形成的黄金时期。健全人格的培养应该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
在我国著名心理健康专家陈学士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对婴幼儿健康人格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0至6岁是人格形成的黄金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的可塑性会越来越小。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也强调幼儿时期的人格培养。他认为:“主要的教育基础是在5岁之前奠定的,这个时期的人格教育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我国有句俗话说,“三岁看老,七岁看老”。这也是事实。因此,健全人格的培养应该从孩子出生时就开始。
现代心理学和教育专家也总结和总结了关键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他们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包括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和感觉敏感期。岁)、对细微事物兴趣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写作敏感期~4.5岁)、阅读敏感期、文化敏感期9大敏感期。关键时期的正确引导和科学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起到决定性的效果。如果孩子在语言关键期没有语言环境,青少年时期再训练语言几乎是没有用的。这就是“狼孩”的情况。在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家长常常为孩子及时补充身体营养,却不但不注重心理营养的补充,甚至“好心办坏事”。比如,有的家长以学习为借口,剥夺孩子游戏、交友的基本心理需求。他们还添加了大量不利于孩子心理发展、无法理解的“成人抽象知识”。他们还缺乏秩序、社会规范、规则、礼貌等基础教育和指导。于是,孩子们的行为问题层出不穷:学习考不上第一名,就在第一名的饮用水里放“铊”;学习成绩不好,就在第一名的饮用水里放“铊”;与同学相处不好,就会杀人;与同学相处不好,就会杀人。他们甚至会吸毒、自杀、杀人。……
科学育儿更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对于年轻人的培养,应该强调的是,不是指望每个人都成为天才,而是每个人都应该人尽其才,成为“第一”。
1986年,世界儿童代表在美国纽约签署了《儿童和平条约》,并写道:“我们应该一起笑,一起玩,一起工作,互相学习,探索和改善我们的生活。”这向我们展示了21世纪儿童个性发展的趋势:孩子不仅要学会生存,还要学会关心他人、热爱他人、团结他人。他们不仅要有开拓进取的竞争精神,还要善于与他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