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急救面临五大挑战是什么(心脏急救面临五大挑战是)

栏目: 儿科 编辑: 争兴健康网 浏览量: 80

中国每年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每10秒就有1人死亡;目前,我国约有250万人患有心肌梗塞,每年至少有50万新确诊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佳治疗方法是在一定时间窗内进行紧急介入治疗。在欧美发达国家,急诊介入治疗率可高达80%以上。然而,在我国,即使是具备介入条件的医院,急诊介入治疗率也只有30%左右。如果按每年新增50万心肌梗死病例估算,全社会仅有5%的患者接受急诊介入治疗。

心脏急救面临五大挑战是什么(心脏急救面临五大挑战是)

紧急介入治疗越早越好!时间就是我的心肌,时间就是生命!但在我国,从病人到达医院到球囊扩张打开血管的时间一般超过120分钟,而在法国只有120分钟。约30分钟。目前,欧美指南一致要求D2B时间控制在60分钟以内,总缺血时间控制在120分钟以内。心肌梗塞急救,我们落后世界60多分钟……

2015年6月23日,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与心脏在线联合举办的第一期“心脏学院媒体体验营”在“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举行。《首都医科大学》主任聂少平用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字给与会的40余家媒体记者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5大挑战

从2001年到2011年的10年间,因心肌梗塞住院的人数增加了5倍,但院内死亡率却没有变化。相比之下,北京急性冠心病事件院外死亡人数是院内死亡人数的2.61倍,占急性冠心病死亡总数的72.28%。25-45岁人群因急性冠心病院前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95%。其中64.8%发生在家里。这两项调查数据无疑说明了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急救的重要性。

目前,欧美指南要求从初次医疗接触到血管开通的时间控制在120分钟以内,到达目标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但我国的球门球时间普遍超过120分钟。“与欧美相比,我们至少慢了60分钟。”

聂教授进一步分析,当前,我国心梗急诊面临五大挑战:

1.患者就诊延误。超过70%的心肌梗塞死亡发生在院前环境中。患者延误治疗的可能原因如下:与医疗保险的纠缠;未能快速识别疾病;患有严重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试图自我治疗,延误医疗;地理位置偏僻,传输速度慢;患者为女性,症状不典型;她不愿意打扰别人寻求帮助等。

2.急救体系有待完善。中国只有1/4的患者通过紧急医疗系统转运,增加了转运过程中的风险。此外,现有指南一致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应首先在具有直接PCI或紧急干预能力的医院进行诊断。即使患者到达没有紧急干预能力的医院,也应该尽快将患者转移到有紧急干预能力的医院。但很多自运患者选择就近的医院,只有1/5的患者根据急救资质选择医院。首家医院选择不当也是系统延误的主要原因之一。

3.早期再灌注治疗率低。在中国,只有50%的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但在欧洲发达国家,全社会心肌梗死早期再灌注治疗率达80%以上。再灌注治疗率甚至达到100%。

4.院内再灌注治疗时间普遍不符合标准。只有7%的溶栓患者能够实现从入院到溶栓开始的时间30分钟,只有22%的直接PCI患者可以实现从入院到球囊扩张的时间90分钟。

5.PCI中心设施、团队和服务模式。

面对上述五大挑战,聂主任认为,欧美发达国家救治模式和理念的变化值得借鉴,即转运方式由就近转运转变为优先转运;治疗方式由药物治疗转向早期干预;治疗体系由单一科室向胸痛中心转换;治疗时间测量从目标到目标时间改为总缺血时间。

心肌梗死延迟治疗的5个原因

分析延误的具体原因,我们发现救治过程中有五个主要环节出现延误。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副主任医师何晓楠说。

1.与患者相关的延误。即从疾病发病到接触医务人员的时间被推迟。据统计,46.7%的患者治疗12小时而失去接受紧急再灌注治疗的机会;只有38.9%的患者接受了6小时的治疗。造成延误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对AMI了解不够,没有及时就医或拨打急救电话;患者家属花了很长时间才签署知情同意书等。

2、运输延误。解决这一延迟的关键在于建立AMI的智能转介并保证流量的畅通。

3.无创医院延误。无创医院平均延误时间为68分钟,只有11%的无创医院延误时间为30分钟。该环节的解决策略是建立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医院,增强急诊医生和不具备直接PCI能力的医院医生对STEMI的诊断和处理能力,使他们能够立即初步诊断,提供规范治疗并转送相应医疗机构。

4.目标-目标时间延迟。即患者发病以来因排队、挂号、就医、缴费、取药、住院等因素造成的延误。

5.与介入医院模式相关的延误。因素包括介入医院的地点、手术复杂、病情不稳定、术后经验、紧急手术等。

在这五个环节中,何晓楠强调了与患者相关的延误。她认为,加强患者教育可以明显缩短急救时间。“我们在急诊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病人发病后,忍了三个小时才叫救护车,好不容易到了医院,全家人又等了一个小时。”讨论是否进行手术这些步骤都是浪费时间。”

对此,聂主任还讲述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案例。曾经有一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娩及时,身体状况良好,适合手术。但手术前,家人因担心风险而拒绝签字。最终导致时间延误,患者心肌坏死,术后心脏出现室壁瘤,影响心脏功能,让家人后悔莫及。

“在紧急救治过程中,很多家属宁愿打电话给朋友,也不愿相信医生的话。关键时刻,最让人痛心的是,因为家人‘掉链子’而耽误了救治。”聂主任说。

心肺复苏“黄金4分钟”

心脏急症中最严重的情况是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的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导致重要器官严重缺血缺氧。如果不及时干预,生命就会终止。这种意外的猝死在医学上也称为猝死。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总数达到54万人,居世界第一。每天约有1500人死于心脏骤停,其中60%以上发生在医院外。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4分钟内复苏的患者可能有一半可获救,也被称为“黄金4分钟”。

2013年11月,北京一名70岁男子突然晕倒在路边。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失去了知觉。危急时刻,一名路过的年轻人及时对其进行心肺复苏,挽救了老人的生命。这位救死扶伤的英雄就是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的李旭护士。李旭表示,美国成年人每年因参加心脏复苏培训而挽救约20万人的生命;然而在我国,心脏骤停抢救的成功率不足1%。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学习心肺复苏技术,挽救更多的生命。遇到心脏骤停的病人时,不要惊慌,按以下步骤操作:

1、当病人突然倒地时,与病人交谈,请他睁开眼睛,与你握手,确定是否发生心脏骤停;

2、如果患者仍有心跳,应继续观察10秒患者胸部是否起伏、颈动脉是否搏动,以确定患者是否仍有呼吸;

3.如果您不再呼吸,请立即拨打120;

4、进行胸外按压和心肺复苏;

5.人工呼吸,每30次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直至医护人员到来。

“安贞心梗治疗模式”两大亮点

2014年1月22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胸痛中心成立。它借鉴德国模式,率先开设了胸痛急诊科。同年10月8日,开设胸痛门诊,重点开展胸痛筛查。

急诊危重症中心的艾辉教授为我们形象地描述了胸痛中心的工作流程——当患者拨打急救电话时,胸痛中心会立即启动实时追踪。从救护车将患者接至医院起,胸痛中心的监控系统就会持续显示急救现场的图像,传输患者的心电图,地图上也会持续显示车辆的位置。根据这些实时传输的图像,胸痛中心可以提前做好治疗准备。院内开通的绿色通道真正实现了急诊介入治疗之间的无缝衔接。患者抵达后可直接送往手术室,为挽救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胸痛中心的建立,不仅提高了胸痛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减少漏诊、误诊,而且有效衔接120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缩短延误时间,提高救治效率。同时,对于提高人们的疾病治疗意识、减少就医延误、降低院外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胸痛中心外,安贞心梗救治模式的另一亮点是,安贞医院、北京朝阳医院、朝阳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联合筹建全国首个“区域胸痛协同救治网络”,计划下半年推出胸痛治疗区域联动,实现“信息先到,患者未到”。

活动最后,聂少平主任呼吁,现在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除了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外,还应该依靠信息技术,建立完整的病人追踪系统——尽快救护车和医护人员与患者接触后,患者的信息应立即联网并全程跟踪。这样,病人去了哪里,是否做手术,是否可以做手术,转到哪家医院,住了多久,都会被录入追踪系统,这对治疗有很大帮助。及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对此,政府、医疗机构和全社会责无旁贷。让我们共同努力“追踪每一位患者,珍惜每一个生命”!

相关推荐:
  1. 在线咨询
  2. 医院预约
  3. 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