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补液计算题,儿科补液计算题库

栏目: 儿科 编辑: 争兴健康网 浏览量: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儿科补液计算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儿科补液计算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儿童玩的遇水凝结的彩色液体?

儿童玩的,御水,凝结的彩色液体,是非常多的,在遇水凝结的彩色液体中可以看到好多漂亮的菱形圆形还有长方形正方形的,一些谷水凝结这些凝结彩色凝结,彩色液体在网上实体店都可以买到,儿童玩的的,增长见识,可以自己做也可以让家长们帮忙做。

儿科补液计算题,儿科补液计算题库

婴幼儿服用口服补液盐的时间间隔是多少?

根据年龄,6个月以下儿童每次排便后应加口服补液盐50ml;6个月至2岁儿童每次排便后应加口服补液盐100ml;2岁至10岁儿童每次150ml;10岁以上儿童建议尽量多喝水可能的。这是在不脱水和不脱水的情况下防止脱水的措施。如果孩子脱水,是轻度疾病还是中度脱水,应在医生指导下补充,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医院。

儿童洗澡温度计的红色的是什么?

水温计里面的红色液体可能是工业酒精加了一些色素,也可能是加了色素的煤油。如果不小心碎在地上的话,不用担心,可以用肥皂洗干净就可以。但是记得看好自己的宝宝,避免他把红色液体放入口中。虽然没有太严重的伤害,没有毒,但是毕竟是不干净的液体,如果宝宝碰到、或者是吃到肚子里,那就会多宝宝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

秋季腹泻高峰到,如何补液有学问?

秋冬季节是儿童呼吸道疾病和腹泻病的高发季节。现在我们病房腹泻、呕吐的孩子占到总病人的1/4到1/3。

<2岁的儿童腹泻最常见的病因是病毒性肠炎,主要是轮状病毒肠炎,又称为秋季腹泻。

腹泻不可怕,可怕的是脱水,脱水是腹泻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腹泻时人体内的水和电解质会随大便和呕吐物一起排出体外,易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所以预防脱水和治疗脱水是腹泻治疗的重中之重。

应当从刚开始腹泻的时候就开始补充液体,到腹泻好转为止。

补液的方式有口服补液和静脉补液。一般可以采取口服补液治疗。如果腹泻非常严重(超过十次每日),呕吐不能进食,出现重度的脱水,精神不振,尿少,应该去医院就诊,静脉补液治疗。

1.按体重每天每公斤50-100ml液体

2.每次稀便后50-60毫升液体

任选一种给液方法。两岁以下少喂频给,可以每次5到10毫升,1到数分钟喝一次;两岁以上随时可以口服,能喝多少就喝多少,可以一次或几次喝完。

即便是喝了就拉,也要拉了坚持喝。

1.口服补液盐 III

秋季儿童容易受轮状病毒感染而发生腹泻,而轮状病毒属于自愈性疾病,病程一至两周。它最大的危险就是容易让儿童发生脱水。

应当关注儿童的精神状况,舌头,以及皮肤。

1.轻度脱水:孩子精神略有变化,微烦或少精神;舌头和口唇略微干燥,爱喝水;皮肤少华。

2.中度脱水:精神变化明显,哭闹难安或者昏昏欲睡;舌头上没有水而表现的很干燥;皮肤弹性变差。

当病程发展到此程度,孩子的腹泻并没有好转时,需要即刻就医。

3.严重脱水,孩子往往处于迷糊状态,皮肤无弹性甚至干瘪,出现凹痕。

1.及时止泻,使用蒙脱石散能快速有效的少见脱水情况,同时蒙脱石能在肠道吸附病毒,减轻腹泻次数。

2.刚腹泻开始就额外补充水分。

①刚开始至轻度腹泻时:米汤加盐或者白开水加盐。

②轻度至中度时:(或者更早时)使用口服补液盐,建议使用口服补液盐Ⅲ型。

进入秋冬季节,秋季腹泻发病率是很高的,当宝宝出现腹泻症状时,宝妈妈是很焦急的,在积极给宝宝治疗腹泻的同时,预防脱水也是十分关键的。

那宝宝在腹泻期间,需要怎样补液呢?

由于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炎,属于自限性疾病。一般的病程在七天左右的,秋季腹泻的三大特点,主要是以大便次数增多、呕吐或腹泻量大、水分丢失过多为主要特征的。由此,就可以了解到秋季腹泻的丢失水分量是很大的,及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从而出现脱水、酸中毒、低血钠、低血钾等等症状。

由于秋季腹泻,一般较急,当宝宝出现腹泻症状时,就有可能伴有脱水的发生,所以,当宝宝出现腹泻症状严重时,宝妈妈就需要及时的给宝宝口服补液盐的。

在给宝宝补液期间,首先要先判断宝宝脱水的程度,如果宝宝是轻度脱水,只出现轻度的口渴,尿减少,不明显的情况下,只要及时的给宝宝口服补液盐就可以了。如果宝宝出现持续的呕吐频繁,大便次数持续增加,伴有口渴严重及尿量明显减少时,就说明宝宝脱水严重了,甚至宝宝出现了精神恍惚、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嗜睡等症状的情况下,就需要及时就医输液补液治疗的。

宝宝在腹泻期间及时的口服补液盐,不但有利于预防脱水的发生,而且还可以减轻宝宝腹泻的症状,从而缩短腹泻病程的。所以,宝宝出现腹泻症状时,及时的补液是至关重要的。(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儿科补液计算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儿科补液计算题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
  1. 在线咨询
  2. 医院预约
  3. 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