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有报具有心理学依据吗(善恶有报具有心理学依据的例子)

栏目: 儿科 编辑: 争兴健康网 浏览量: 599

过年前,张阿姨一家做了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清理厨房垃圾时,一只壁虎突然从柜子后面爬出来,把张阿姨吓了一跳。张阿姨平时很害怕蛇、蜥蜴、壁虎等爬行动物。当她看到壁虎的那一刻,吓得脸色惨白。惊慌失措的她抓起手边的铲子,把小壁虎打死了。张姨一向心地善良,乐善好施,从来不忍心杀人。这次她吓死了一只壁虎,让张阿姨心情特别沉重。她平时信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总觉得自己杀人会受到惩罚。过完年没几天,张阿姨就感觉头疼得厉害。过完年,她去医院检查,发现是脑瘤!现在,张阿姨更加确信自己“遭到了报应”。孩子们都告诉母亲,她的脑瘤与杀死壁虎无关。如今的医疗技术如此发达,脑肿瘤已经不再是不治之症。她的脑瘤是良性的,只要及时切除就可以治愈。没有生命危险。但张阿姨并不相信孩子们说的话。她总是发呆,烦躁,动不动就发脾气,晚上经常被噩梦惊醒。

其实大家都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是一种迷信说法,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它“应验”了,也就是说,坏人终于好人有好报,好人有好报。他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因此,很多人,尤其是像张阿姨这样的老人,更加相信这种说法。如果他们遇到不幸的事情,他们就会与报应论联系在一起。那么这真的是超自然力量的显现吗?如果是的话,超自然力量在哪里?

善恶有报具有心理学依据吗(善恶有报具有心理学依据的例子)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超自然的力量存在于人的内心。它是一个人的良知,是一个人人格的组成部分。“信则行,不信则行”。这是事实。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如果心地善良,他就会做很多善事。这样的人往往家庭和睦、事业成功、人际关系和谐。他们也很少会和别人产生矛盾和冲突,也很少会遇到别人。即使出了问题,也会更容易得到亲友的支持,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社会支持。因此,他的心灵永远处于平静祥和的状态。而这种心态帮助他应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从个人角度来看,一个经常做好事的人,往往会因为做了好事而产生一种价值感和成就感,即“我有用,社会需要我,别人也需要我”。根据这个。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种被他人需要的感觉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感觉会增强一个人的自信心,从而提高一个人的自尊心。通过行善,还可以将一个人归入一群好人,同时满足归属感和爱的需要。这些高层次需求的满足将使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他们的心理也往往很健康。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中医认为“身心合一”。这个理论已经得到证实,那就是心灵和身体是相互影响的。保持平和的心态,有利于各种心身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我们经常在电影里看到有人一怒而死,就是描述这样一种现象。高血压、冠心病是典型的心身疾病。一个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的人,心血管系统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比如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增加等。

“试想一下,一个经常做坏事的人,必然会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患心身疾病的可能性会远远大于一个不做坏事或经常做坏事的人。”经常做坏事的人,身体会处于紧张的状态,久而久之,报应就会出现。”读完之后,读者可能会说:“既然如此,如果我做坏事的时候不紧张、不焦虑,不就好了吗?”“事情没那么简单”,做好事就会有好报。《恶人必有报应》后面还有一句话,叫“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这也是有心理基础的。”一个人如果经常做坏事,这个坏事一定是他的本性。俗话说:“天下易改,本性难移。”这个本性指的是一个人的性格,在心理学上也叫人格,是指一种内在稳定的认知、行为和情感模式,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一个人肯定不会只做坏事。一件坏事,但他就算想改也很难,更何况他根本不觉得自己做的坏事是错的,比如一个人对社会充满敌意。他觉得世界上没有好人,如果别人对他好,他心里想:“他为什么要对我这么好?他一定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也许他希望我有钱。“不行,我得和他保持距离。”可想而知,以这种心态与人交往的人,不太可能有亲密的朋友。这样的人往往不被别人喜欢,这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假设。就是“你看,这个社会没有好人”,那么亏待别人就更自然了。比如我们住在同一个小区,他的东西就得放在走廊里。“还是先下手为强,我不收起来,反正他们也会收起来。再说了,放在我家门口,是你管的吗?”,结果发生了火灾,全家人都受苦了。俗话说,常在河边走,鞋子就会湿。经常做坏事的人,终有一天会为自己的坏事承担后果。所以没有神通,他独自掌控着自己的命运。对于好人来说也是如此。

医学上有一种人格障碍,称为偏执型人格障碍。这类人总是怀疑别人利用、伤害或欺骗他们。事实上,如果你观察这类人,他们总是在利用、伤害或欺骗别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就是投射。他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那是别人的想法,而不是他自己的想法。他们会按照自己的假设与周围的人互动。小A就是这样的人。他对周围的人充满敌意,总是试图利用、伤害和欺骗他人。结果,他的同事都不愿意和他打交道,更不用说交朋友了。这让小A更加坚信自己的感觉是对的。他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而且误入歧途越来越远。结果,他在事业上遇到了障碍。通过深入交谈,医生了解到,原来小A从小就失去了母亲,是父亲独自抚养长大。不过因为要赚钱养家,所以基本上没有时间照顾他。而且,他的父亲脾气也不好。据他记忆,从小到大,他的父亲经常打他。独特的家庭经历让小A对周围的环境充满了警惕,但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小小年纪的安全。所以小A表面上可恨,实际上却很可怜。

“我们常说‘穷者必有可恨’,但反过来也是如此。我举这个例子就是想告诉大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其实是有心理学基础的。”我们的古人足够聪明,能够观察到这种现象,但对其心理基础仍然知之甚少。”

相关推荐:
  1. 在线咨询
  2. 医院预约
  3. 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