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随机采访了几位70岁左右的老人。当被问到生活中最渴望什么时,我没有听到“钱”或其他任何东西。几位老人几乎一致回答了:关怀。准确的说,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形式上、表面上的关心。
其中一位喜欢看书、语速很快的老人说,如果你翻看《现代汉语词典》,你会发现,从字面意思上看,“敬”和“爱”既是虚实,也是虚实。他们所体现的情感深度明显不同。哪个更深或更浅?这是显而易见的。
“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家庭生活中恪守的重要原则之一。然而,当我们以“尊老爱幼”的理念对待父母和孩子时,我们似乎忽视了家庭中平等相爱的原则,使得“尊重”的含义越来越空洞,而行动却越来越空洞。“爱”变得更加真实。我们发现,在一些家庭中,老人逐渐成为被遗忘、被忽视的成员。全家人都必须适应孩子的口味。餐桌上孩子们的胃口始终是大人关注的焦点;电视频道的选择也由孩子们控制。孩子们喜欢什么就买什么,但孩子们不会主动帮助老人购买生活中真正需要的物品。
面对孩子是家庭核心的现实,即使是老人也只能保持沉默,或者用儿孙的“懂事”或“优秀”本性来安慰自己,即使内心感到不满。人啊,吃喝无忧,年纪大了,还能要求那么多吗?
几十年的社会变迁,改变了我国的家庭伦理,以前高高在上、威风凛凛的婆婆、公公的地位受到了动摇。看看很多婆婆做事、做事都得看儿媳妇的眼睛,毫不夸张地说,“只有婆婆负责”的封建礼教。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东西,基本上已经被现代人抛弃了。虽然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我们还发现了另一个值得人们关注的现象,那就是老人和孩子在接受照顾时,似乎爱的分量往往偏向“对未来的希望”一边。”近日,有媒体报道了一组颇具讽刺意味的统计数据。据统计,17.4%的老年人饮食不均衡;25.6%的儿童因营养过剩而肥胖。这或许对人们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说到关爱家里的“老”和“幼”,我觉得晚年的老人更需要子女的亲近和关爱。成长阶段的孩子只需要帮助和引导。对孩子过度的溺爱,就会变成“愚爱”。”,会对孩子造成终生伤害。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会逐渐衰退。行动不便的老人需要孩子身体上的帮助,也需要孩子“精神上的支持”。年轻一代更应该尽全力照顾从目前的现实来看,大多数老人对子女的要求并不严格,他们深知“久在床边无孝子”。如果孩子能够给予父母真正的爱,感激父母大半辈子的辛苦和付出,让他们感受到重要。有他们的存在,父母会很高兴。
在“尊老爱幼”的传统下,有时老人会感觉自己像牌位一样被供奉着。子孙与老人缺乏基本的了解和沟通,导致老人追求转瞬即逝的一生幸福。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对父母的反馈或多或少带有功利性。我们要么害怕被外人嘲笑而只是应付,要么只是走个形式。这种“尊重”无法与发自内心的将爱付诸行动相比。
让我们记住教育家大卫·德克尔的名言:“尊重老人是自然的、正常的。尊重不仅表现在言语上,更体现在实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