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记者在上海各大医院发现,少数药品被拆解后变成了“塑料袋包装的药品”。但全面推广“纸包装药品”仍存在一定难度。例如,如果将糖衣药品放入“纸包装”中,夏天很容易融化,拆开后很难准备好所有说明书齐全的药品。
儿童专科医院拆除更多药丸
一个带密封的小透明塑料袋,装有两到三片药片。塑料袋上还贴有一张便利贴,注明用法、用量和有效期。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门诊药房外,很多家长拿到的不是整包药品,而是零散的药品。不过,并不是“纸包装的药品”,而是“塑料袋包装的药品”。记者看到,一位家长带着患有哮喘的儿子来就诊,并服用了3粒“泼尼松”,每天一粒。“听说大包装的泼尼松药是一瓶100粒,如果吃多了,另外97粒就浪费了,而且这种激素药放在家里也不安全。”
儿童中心有40、50种药品被分解成“塑料袋里的药品”。在这份清单上,记者看到,有心血管药物地高辛、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泼尼松以及一些利尿剂。药,过敏药。儿童中心药学部主任陈敏玲透露,医院药学专家对“塑料袋包装的药品”有选择性,主要是因为经过评估,认为过量的处方药可能对儿童产生危险。一般来说,这些药物都是大剂量包装的。比如一种抗过敏药有60粒,一个孩子一个疗程最多可以吃20粒,所以医院就会拆掉。不过,很多儿童药品都是液体药水,拆解起来比较困难。
在第九人民医院、瑞金医院等综合医院,记者发现拆解药品种类略少。第九医院药剂科主任金志贵说,诊所里有20、30种“塑料袋包装”的药品,主要是激素类和精神类药品。
“纸包药”全面推广困难重重
一些医院难以全面推广“纸包药”。“不是所有的药品都可以在门诊拆的。”一位在医院工作了30多年的药剂师说。过去,一些糖衣药用纸袋包装后,投诉颇多。尤其是夏季高温,糖衣药根本就不能用。当你把它带回家时它就会融化。
另外,拆解后最大的困难就是说明书不够。大包装里只有一本说明书。拆解后,不少市民会索要说明书,了解该药品的更多信息,如副作用、不良反应、不适宜人群等,但很少有厂家附上额外说明。上海一家三级医院负责人告诉记者,“纸包装药品”也存在一定的用药安全风险。由于消费者看不到包装盒,知道药品生产厂家和生产批号,难以辨别药品真伪,难以科学合理使用药品。医院更担心医疗责任难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