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人有一个美好的愿景:收视率和口碑可以双赢;心理专家也有美好的期望:心理知识能够传播、普及。
但并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成为现实。心理节目的现实是观众被误导,专家被吓到。不少专业心理咨询师向记者坦言,他们觉得电视节目中呈现的所谓专业意见其实并不专业。有些节目不仅让观众眼花缭乱,也让经验丰富的辅导员感到眼花缭乱。
症结一:借心理学之名窥探隐私
隐私和痛苦充满了屏幕。当观众晚饭后打开电视时,看到的就是金钱与爱情、妻子与情人、婆婆与儿媳之间的活生生的冲突。在屏幕上,他们坚称自己是真实的。他们无意隐藏自己的身份和关系。他们一边流泪一边大秀演技。对此,心理咨询师吴国源表示:“这些观众真的很勇敢,我很难想象节目播出第二天,他们走上大街,被大家在背后指指点点,他们是怎样面对的。”。如何生活。”他指出:“咨询室是一个特殊的场景,只有咨询师和当事人两个人,保护当事人的隐私非常重要,但心理节目场景完全不同,不仅是两个人人、摄像机、灯光、导演和一群人。”
吴国源认为,无论场景如何布置,都无法改变暴露隐私的本质:“有的做成封闭空间,有的有玻璃墙,有的隔着两个房间。看似是为了保护游客,但摄像机仍然毫无节制地观看和拍摄,这确实是一种掩盖。”
资深心理咨询师林子认为,一些节目打着“心理”、“专业”的旗号,实际上是在寻找正当理由,公开开放个人隐私。她表示,作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一切都应该以客户的利益为中心,拒绝给节目带来案件。“如果有客户想要参与该计划,我们会首先提醒他们可能的后果和伤害。”吴国源还指出,顾问不可能将案例带到国外。
症结二:只撕开伤口,不缝合
电视节目中呈现的心理咨询与真正的专业咨询根本不是一回事。这是包括吴迪、林子、吴国元等在内的众多心理咨询师达成的共识。然而,目前荧幕上流行的心理节目,让观众误以为心理咨询就跟电视上演的一样。
吴国源指出:“我们花了10年的时间,终于让大城市的人们接受心理咨询,但有些节目一播出就立刻倒退到了十年前。”他说:“首先是隐私方面的差异。其次,录制一个节目通常需要几个小时,但我们很少做几个小时的咨询,通常是每45分钟一次。而且,节目的访问者都是一个人。”-咨询次数多,从专业角度看,只有一次咨询才算入行率和退出率低,这是咨询师水平低下的表现。”吴国源透露,真正的心理咨询需要在开始治疗前进行多次访谈,与当事人建立关系,并进行详细的评估。“但是现在,有些节目看了十分钟就受不了了,他们的做法太大胆了,把某人的伤口打开让大家看,却不负责缝合,然后就告别了。”他们。”
在最近的《幸福魔方》研讨会上,社会学家顾军也指出:“心理节目的关键应该是打开心中的结,但现在有些节目收紧了结。”问题提出来给大家看,但是没有解决或者无法解决。
林子还表示,“节目会选择故事性强的案例,这有悖于专业常态。另外,电视节目为了追求效果,希望专家讲话短、平、快,喜欢专家讲道理。”从专业角度来说,这样的判断是不合理的。”她还指出:“有些专家对节目的专业意见只是一堆行话,他们最好放下心理学家的身份,以有一定专业知识的艺术家的身份上节目。”
专家给出诊断。与其装真,不如演电视剧
要把严肃的心理学和娱乐至死的电视节目结合起来,确实很难。难怪制片人摸不着头脑,心理学家们看节目也只能摇头。
情感专栏作家吴迪在最近的一次研讨会上提出了这样一个现象,“把心理咨询室的东西放进节目里,其实很无聊,很无聊。但为了颠覆、区别于其他节目,有些人就这么做了。”不道德、不道德,误导观众,对心理咨询行业造成很大负面影响,也是不恰当的。”
有没有更适合、更合理的心理规划模式和方法?林子坦言,心理行业的发展得益于媒体,但出现在荧幕上的心理需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不能太浮躁。她提到,她曾经在参加的第一集《财富人生》中,“那一集的导演想让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评估罗大佑的音乐爱好和财富之间的关系。这是一场专业的高质量对话,而不是一场引人注目的娱乐节目。她指出:“心理学的形式有很多种,不仅仅是哭泣、表现痛苦,我们还有很多积极正面的方法,比如有趣的心理实验、讲座,或者团体心理咨询的方法。我们坚持专业的心理学。”也可以既有趣又美丽。”
吴国源提到美剧《扪心问诊》,“里面的治疗师和病人都是演员,但里面表现的心理咨询很贴近现实,里面的治疗师也有自己的烦恼,反映了现实生活。”我宁愿通过这种完全上演的戏剧来表现和传达心理,而不是那些假装真实的真人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