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老教授仍在带领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并产出成果;有的老人把钱押在孙子身上,晚上陪他们读书,期盼孙子出人头地。有的退休了,心却没有退却,被失落感困扰,夜不能寐;有些老年人忙于婚姻和家庭琐事,无暇顾及年轻一代;有些人还因为寡妇、失去孩子、家庭不和或经济拮据而感到担忧。如此一来,怎能不觉得累呢?
我们知道,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长期处于精神过度紧张的状态,久而久之,难免心理防线被压垮,导致人陷入尴尬的困境,从而产生过度的紧张、焦虑、烦躁、愤怒、抑郁等负面情绪,导致心理障碍,引发高血压、心脏病、消化性溃疡、糖尿病、妇科疾病,甚至癌症,影响健康和生活。
由此可见,要想生活安逸、祛病延年,首要的是注重养心。白居易,唐代大诗人,人称“白乐天”,堪称修身养性的典范。他的一生充满曲折。年轻时,因家境贫寒,长期无家可归。入仕后,因得罪权贵,数次被贬。但他始终保持着淡泊名利、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他被贬到杭州后,将自己的热爱寄托在灵山秀水之上,轻松唱出了他的千古绝唱:“闲心临平静水,静谧无尘。手执青竹,戴白丝巾。”我满心喜悦地下了山,知道了我是谁。”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一生坎坷,但他始终心胸开阔乐观,淡然处之。47岁被贬黄州后,他登上赤壁鸡,唱起了雄壮的歌曲《大江东去》,让我们看到了苏东坡大胆乐观的胸怀。当他被贬到杭州任判官时,因病到一座松树环绕的寺庙去休息。和尚们热情地让他在凉爽的禅室里休息,并用虎跑泉泡茶招待他。诗人在《病中游祖塔院》诗中感叹:“因病有闲也未尝不可,安心乃良药,更何况药方”。他把养心概括为“养生对待自然,追求正气,追求志向”。因此,我们应该从古老的养心之道中汲取营养,控制和调节我们的情绪。
一是冥想。人生在世,必须具备“淡泊以明志,淡泊以致远大志”的优雅境界。《明《养生四要》一书中说得更清楚:“心常静则心安,神静则神安。明白此则能长寿,而且你死后不会有危险。”
二是心地纯洁。退休后,你必须逃离尘世的喧嚣。荣辱已成过眼云烟。你应该排除一切外界干扰,享受自己的生活。
三是要心安。历经风风雨雨的老人,心胸应该像大海一样宽广,能容百川。即使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也要乐观面对,自己解决。
第四是耐心。凡事能忍是最好的,能忍也是英雄。宽容和慷慨不仅可以消除一个人的不良情绪,还能促进良好的家庭和人际关系,人们自然会乐在其中。
五是意向。人老了,不能只想着养尊处优,无所事事。相反,要多动动脑子,多一些爱好,多看一些净化心灵的书报。这样可以陶冶你的情操,使你身心健康,过上自由奔放的生活。
有了这五心,怎能被心劳所束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