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张老师亲口说的,我都不会想到他已经60岁出头了。张老师本来是从事文化工作的。他写过剧本并担任过演员。现潜心钻研知识,着有多部著作,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不仅气质优雅,而且充满活力。听他谈论他的研究和著作令人惊叹。
然而,张老师的现实生活却并不如意。张老师对着我讲述了他的人生故事——
我结过两次婚,现在独自生活。
在我们的第一次婚姻中,我们都是才华横溢的男人和美丽的女人。然而,在那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我的一部作品被认为存在严重的政治问题,因此受到了审查。为了不让妻子受到牵连,我极力劝她跟我离婚。
在我的第二次婚姻中,我40多岁,我的妻子20多岁。她是我的仰慕者,年轻漂亮,出身名门望族。结婚后,我们就被认为是相爱的。然而,渐渐地我们发现我们没有共同的价值观。那时我太沉迷于事业,根本顾不上家庭。即使她产后住院,我也无法陪在她身边,这让她感到很冷、很失落。几年后,我再次劝她离婚。
就这样,我现在一个人在家,出门在外,每天学习写作,却无忧无虑,心安理得……
有人说,潜心学习知识的人,往往会选择常人无法想象的生活方式。难道张老师一个人就幸福吗?我礼貌地问:“你对这种单身生活感觉如何?”
“人的命根本就不是人的命!”张老师几乎无法控制地坦言。
原来张老师并不想单身。他也想有一个可以依靠的伙伴。但他的问题是要找什么样的伙伴——
第二次离婚后,几个女人出现在我的生活中。她们大多是听过我的讲座或读过我的著作的已婚妇女,而且比我年轻得多。但交往一段时间后,有的是因为距离太远,有的是因为孩子的问题,还有的是因为其他的问题,最终他们只是成为了朋友。
其中一名当时年仅40岁,因丈夫施暴而离婚。她很喜欢我,从很远的地方来看望我。我们约会了三年。但她还是因为孩子的教育等问题离开了我。
现在,有另一位女士一直在等我。她是等我最久的一个,但她年纪大了,负担更重,憔悴不堪,还有住房和孩子的问题,所以我还没有做出最后的决定……
“我的条件不是很高。”张老师简单地说,“第一,身材和气质要好;第二,价值观要一致;第三,年龄要比我小十岁以上,最好不超过40岁。50岁不能总而言之,我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很好,我觉得自己还年轻。”
概括张老师的条件就是:身材苗条,性格开朗,年轻漂亮。别说60多岁的老人,就算是再婚的中年人,又有多少人敢有如此奢望呢?不可否认,世界上确实存在老夫少妻幸福婚姻的例子。然而,过大的年龄差距,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是婚姻难以逾越的障碍。事实上,张老师第二次婚姻的失败就证明了这一点。
不可否认,确实有年轻女子爱上年长男子的故事。然而,这样的故事大多基于浪漫的冲动,缺乏理性。它们是人们在感性心态下做出的选择,难以经受现实的考验。在仰慕心理的影响下,人们会互相完善、理想化对方。然而,一旦进入现实生活,他们发现自己面对的也是一个真实的人。很多问题都会造成女性与年长男性年龄差距较大。犹豫着。几个和张老师有过关系的女性最终都选择了离开,其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但张老师对以往失败婚姻的归因有失偏颇,有意无意地回避了问题的本质。张老师出身文化艺术圈,后来过着闭门写书的生活,很少和身边的人有直接的交流。这些都形成并不断强化了张先生浪漫理想主义的性格。无法做出现实理性的决定,才是张老师今天的处境的根本原因。俗话说,性格是命运的设计师。
现在,帮助张先生走出生活困境的关键是调整心态,面对现实,少一点浪漫和幻想,多一点理性。
所以,我对上述观点进行了适当的讨论。张老师表示理解并理性接受自己已经60多岁的事实,并立即肯定年龄条件可以灵活调整。
我继续和张老师讨论,谈古今,谈圣人、凡人、人生伴侣、相互扶持。一个概念在张老师的意识中越来越清晰。这个概念再流行不过了——年轻夫妇老伴。
最后,张老师微笑着向我告别:“谢谢您!请放心,我会做出现实的选择。”
此后,大约半年后,张老师通过我的心理咨询热线传来了好消息。他说,一个50多岁的女人走进了他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