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北京每年门诊量超过2亿人次,其中约三分之一是外地患者,其中河北省患者占比较大。这就造成了交通拥堵、医疗供需矛盾等一系列问题。从哪里开始呢?
“病人不动,医生动”,构建京津冀一体化医疗服务新模式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试图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区域共享,推进过程中能否实现“专家共享、临床共享、科研共享、教学共享”的预期?这种共享医疗模式能否可持续实现?
京津冀医疗合作儿科“先锋”
近年来,北京儿童医院每年门诊量约300万人次,其中60%来自外省市,其中就诊人数最多的是河北省。明确首都功能定位、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如何将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资源辐射到周边地区,实现患者的合理分流,不仅是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新的思考,也是众多医院院长的努力之一。处于“战时状态”的大型医院。
在京津冀医疗合作方面,儿科充当了“排头兵”的角色。京冀建立以儿童医疗为突破口的合作平台,使当时停留在政策层面的京津冀医疗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北京儿童医院与河北省儿童医院的跨区域合作始于2013年3月,随后成立了北京儿童医院集团。如今,这个群体已有15家重量级儿童医院加入。“与北京儿童医院的合作,不仅让孩子和家长受益,也有利于提高河北儿童医院的诊疗水平。”河北省儿童医院院长石忠仁说。
2013年12月,为推动京冀两地儿科协同发展,北京儿童医院河北儿童医学国际部挂牌成立。提供上门、手术、会诊、远程会诊、转诊等多种功能,实现“病人不动,医生动”的新服务模式。倪鑫表示:“集团成立的目的就是要打破地域限制,最终提高各级儿童医院的水平。”
值得庆幸的是,在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的推动下,河北燕达医院、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河北第六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承德妇幼保健院等还与北京儿童医院与河北省儿童医院、解放军301医院与涿州市立医院、北京阜外医院与河北以岭医院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扩大和深化了合作项目。
“合作取得了显着成果。”北京市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钟东波表示,以燕达医院为例,2014年11月,燕达医院门诊量较10月份增长17.27%,较10月份增长17.27%。去年同期。142.47%;出院人数较10月份增长20.94%,较去年同期增长200.58%。
多种形式共享优质医疗资源
对于京津冀地区医疗卫生协同发展,记者从国家卫生计生委获悉,此次合作是“中央有政策、地方政府有需求、人民群众有期待、合作是有基础的。”他们非常支持并指导北京中央政府。托管医院通过开设分院、与社会资本合作办院、开展专科合作等方式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将患者分流至京外地区。
与河北省医疗卫生资源相比,天津资源相对丰富,在血液科、器官移植、肿瘤科等专科方面具有优势基础和发展潜力。同时,穿越京津城际和高速公路网的武清、宝坻、静海等地也具备接收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基本条件。国家卫生计生委认为,在适当控制总量的前提下,水平可以进一步提高。优化资源结构。
据了解,国家卫生计生委支持在天津静海县建设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血液病医院分院,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服务能力;还支持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国家卫计委直属云南医院。省内合作建设云南分院,解决西南地区心血管疾病高发和优质医疗资源缺乏的问题,并开通至东南亚等地区的服务。
下一步,国家卫生计生委计划会同京津冀卫生计生部门,结合京津冀等相关政策,对京津冀地区医疗卫生协调发展进行详细研究。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进一步确定具体方案。
配套政策仍需完善
随着京津冀地区医疗卫生合作进程的深入,异地医保政策不同、医生异地执业保障等问题开始显现。
对此,医改专家、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曾益新指出,京津冀医疗合作有利于北京缓解首都非核心功能,明确城市战略定位。
“但配套措施必须跟上,否则随着合作的推进,矛盾会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直接影响后续合作。”曾益新认为,这一系列政策包括:医疗保险要跟上,可以缓解医生多地执业时产生的医疗纠纷;各地医疗保险政策需要整合;可以用政策引导人才“下沉”到基层;医院与医生合作相关政策应协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