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案例:
上周末,五岁的阳阳和妈妈在客厅玩积木。洋洋正在用积木搭建一座高塔。妈妈见快要做饭了,就提醒阳阳,“阳阳,妈妈去做饭了,你一会儿自己搭积木,一会儿看书,等妈妈做饭完了再去。”和你一起玩。
阳阳玩得很开心。妈妈一说这话,他立刻喊道:“不行,妈妈要陪我玩。”“妈妈去做饭了,你不吃吗?”“这样不行啊!”阳阳说道。开始大声哭泣。妈妈也生气了,“我不是告诉过你,做完饭我就陪你玩吗?你怎么听不懂?哭啊哭啊你哭啊,你就哭吧!”妈妈说完,气呼呼地说道。他哼哼着走开了。阳阳干脆坐在地上放声大哭。妈妈就想不通,为什么这个孩子听不懂大人的话呢?为什么他越说越哭?
专家分析:
阳阳没听懂妈妈说的话吗?阳阳肯定听懂了妈妈说的“去做饭”的意思,但后来妈妈看到阳阳非要陪她玩,就哭了。这时,妈妈说:“你哭,你哭得很厉害!”阳阳听不懂这句话,因为妈妈说完之后,阳阳坐在地上放声大哭。
我记得听过一位小学校长的例子:下课铃响了,三个一年级的男生满头大汗地跑回教室。“报告!”三个孩子站在班级门口向老师喊。“哎!你再回来玩吧,别着急回来!”三个小伙子闻言,转身就跑了出去。“回来!”老师哭笑不得。后来,校长帮老师分析:这个笑话的错不在三个男孩身上,而是因为老师不了解一年级孩子的特点。这位老师以前教高年级,学生们都能听到“讽刺言论”。但当他再教低年级的时候,因为孩子们的语言理解能力还没有成熟,孩子们听不懂老师的讽刺,所以就闹出了这样的笑话。
洋洋的妈妈也犯了类似的错误,不了解孩子的年龄特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能理解反问句,所以应该用积极的鼓励方法来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不宜用消极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学龄前和学早期的孩子需要父母的榜样和积极引导。孩子的行为主要是基于模仿和学习。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做某事,你就应该先做。孩子们常常无法理解一些语言指令。如果有直接的回应,父母必须辅以肢体语言,例如手势和动作,让孩子明白父母的意思。
同时,孩子理解能力较差,注意力的转移需要一个过程,必须给孩子一段思考的时间。针对孩子的问题,我们在向孩子提出要求时,一定要考虑孩子的心理特点。有一些小技巧和策略,可以让孩子按照你的要求自动改变自己的行为。下面给出的一些方法是为了帮助家长解决在阳阳出现的类似问题。
事前给孩子做好“心理准备”
在和孩子玩游戏之前,可以告诉孩子时间安排,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比如,妈妈提前告诉阳阳:“现在四点了,我们搭一会儿积木吧。四点三十分,妈妈会做饭,你自己看书或者玩一会儿。吃完晚饭,妈妈会做饭。”我也可以陪你玩一个小时。”虽然孩子还没有时间概念,但他们大概会知道时间是如何安排的,也会更有心理准备,当活动需要改变时也更容易接受。
模仿孩子的“不良行为”
三岁以后,孩子开始能够判断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也就是说,他们有一些简单的判断能力。当孩子高兴的时候,他不愿意结束游戏,不愿意让妈妈离开。他的情绪会有一些行为是父母可以模仿的。当孩子看到大人做出这样的行为时,很快就会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问题,并调整自己的情绪。如果看到孩子哭,妈妈就会假装哭,“我不想做,我还想玩!”她假装哭着说道。孩子们通常会哈哈大笑。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紧张关系也会减少。
结束游戏需要“预告”
在比赛前告诉孩子比赛的时间安排,也会导致孩子因记忆保留时间短而忘记。游戏过程中,要不断提醒孩子“提前说清楚”,防止孩子因为忘记而“改变主意”。比如“宝贝,你再玩十分钟,妈妈就得做饭了,我只能陪你把这栋楼盖完,我们只是约定好了,对吧?”它提醒孩子他的诺言,提醒他履行诺言。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