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主张:“见侮不辱,战救民,禁功退军,战救天下”。齐鲁兵以义战止非义战的思想与此一致。为正义而战,至死不渝,树立正义勇敢的精神。这种思想在战争频繁的春秋战国时期被用来争夺军事实力。这一思想逐渐成为武术伦理的重要内容,影响了中国武术的发展。《子午拳洗髓经》本书简要介绍了子午门的创建历史。其中,每一代弟子抵抗外敌入侵、铲除暴力、分配财富、救人于水火的英勇事迹,都是这种“义勇”精神的再现。
佛教思想认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有形的事物都是空的,它们只是因缘而出现。《少林拳谱》云:“蕴于无形,通于有形面,万法合一”。即有形与无形相互转化,故不执相,不执相。但《细髓》经拳与子午拳在实际运用中,万招一招皆有变化,相辅相成。练习的时候有标准化的动作,但是使用的时候就不再执着于形式。俗话说“练之有形,用之无形”,体现了梁山功夫对禅武、天道、自然等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在传统内拳理论中,道家思想对于武术辩证思维特征的形成以及体力、心性修养、品格修养和审美观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老子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辅,长短相辅,高低相倾,音相合,前后相随”。”。这种辩证思维体现在子午拳套路的阴阳、进退、动与静、刚与柔、虚与实等各种变化中。从审美角度看,子午拳随人之动,屈伸舒展,轻盈清秀,讲究自然。其本着“成事先成”的原则:拳术中的“自然和谐”,体现了隐含的道家“内静外动”的审美理想;图案的圆、匀、曲、缓更能体现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审美思想特征。
传统工艺思想,特别是儒家“礼乐文化”理念,对武术思想以及武术的形式和内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对子贡说:“君王有三道: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他对英雄思想和英雄精神表示赞叹。早期武术内容中的“五五”套路,已成为子午拳技艺的主要内容。“武”以“六艺”中的“射”、“练”等技艺为代表;“舞”是“礼乐文化”中以“乐”艺术为代表的。“武舞”是用来激发情感的,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通过有意识的活动,可以达到健身、养心、陶冶性情的目的。子午门功夫继承和发展它,将“德”与“艺”统一和结合,在练习中充分发挥武术的健身价值和修身功能。
兵家主张随天时势、因民俗而随势的务实特点,如《孙子兵法》、《吕氏春秋不二篇》、《管子》。其中很多人对“势”有看法,这对子午武学的影响也深远。至于《子午门洗髓经》的十二路拳法,则遵循“规势”的特点,灵活多变,随势而动。动作组合短而有力,身法长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机警、灵活、多变、不可预测、难破、难防。正如《孙子兵法》所说:“水行避高而趋下,兵形避实攻弱点,水以地控流,兵以敌控流,故兵有没有恒定的动量,水也没有恒定的形状。”
作为齐鲁文化的一朵奇葩,子午门功夫在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宝库中必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吸引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