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老师赶走了!”近日,当李女士送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小徐去学校时,儿子昔日同学的不经意的话语再次刺痛了她的心。李女士说,儿子的红领巾被老师没收、班长被撤职后,她让儿子转到另一个班。没想到,阴影依然挥之不去。
事件
孩子转班的同学说“被老师赶出去了”
李女士的儿子小徐是市区一所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比较懂事,成绩也不错。
据李女士介绍,今年年初,有一天小徐放学回家,一路上心情低落。父亲发现他没有戴红领巾,小徐回答说丢失了。经询问,小徐告诉父母,他的红领巾被老师拿走了,没收了。随后,李女士匿名向学校反映了此事。“听说当时只有两个学生的红领巾被没收,我猜班主任也知道是我投诉的。”
今年2月开学后,小徐告诉妈妈,老师不再让他担任语文科代表和组长。“我儿子以前性格活泼,但经过这件事之后,他开始变得抑郁,害怕在学校见到老师。”几经周折,李女士为孩子转了班级。但上个月底,李女士送小徐上学时,在校门口遇到了儿子以前班的一位女同学。女孩看到小徐,说道:“小徐,你被老师踢走了。”李女士猜测,是原来的班主任把儿子当作反面教材,在课堂上说了类似的话,让学生们认为同学的话会给儿子带来心理阴影。
学校
他否认家长强烈要求老师开除学生并将他们转移到另一个班级。
针对此事,记者联系了小徐所在学校德育处负责人黄先生。黄老师表示,李女士确实向学校反映了此事,学校也与她的班主任进行了交谈,但班主任否认称小徐是在课堂上被她赶走的。”她只是说,如果她不努力学习,就会被调到另一个班级。她并没有点名小徐为反面教材。学校找了班里的一些学生进行调查,学生们也证实班主任并没有说小徐是被开除的。”小徐转班是因为当时父母强烈要求,所以学校就同意了。
调查
校园“冷暴力”并非个案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学校体罚学生的情况确实较少,但在教育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学生尤其是一些“问题学生”使用“冷暴力”。
“其实我们学校也存在这种情况,有的老师在教育学生时采用过于简单的方法,无意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惠城区一所乡村小学教学主任表示,这种情况在乡村中小学更为普遍。尤其是对于一些“问题学生”,一些老师视而不见、放任不管,甚至谩骂的现象屡见不鲜。
“他总觉得自己是个坏学生,所以干脆就打破了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长表示,他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而且很调皮。他经常遭遇“冷暴力”。虽然被迫转学,但他依然调皮。情况并没有改善。
专家
“冷暴力”可能导致学生自闭
“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伤害了孩子的整个灵魂。”惠州大学思想政治部书记、心理学副教授饶淑媛认为,“冷暴力”比体罚更具杀伤力。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更加以教师为导向。在这个成长阶段,老师的言行对他们的影响比父母更大。
她说,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取决于别人对他的态度,尤其是孩子。他们甚至觉得父母对他们好不好并不重要,但他们很注重老师对他们的态度。老师的“冷暴力”至少可能让他们厌倦学习,最坏的情况可能导致他们变得自闭,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甚至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回复
家长应与老师深入沟通
饶淑媛建议,家长要经常主动与孩子交谈,了解孩子是否在学校遭遇过“冷暴力”。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向学校反映,并与老师沟通。他们不应该把孩子的不良情绪或抑郁视为一件小事,而应及时向学校报告。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和老师深入沟通。”饶淑媛认为,发现孩子遭受“冷暴力”后,家长应该站在理解的角度与老师沟通,采取老师能接受的方式。比如告诉老师“我的孩子给你添麻烦了”,会让老师觉得家长是通情达理的,老师就能轻松接受孩子。
相关链接
冷暴力,顾名思义,首先是一种暴力。是指问题不是通过殴打等行为暴力解决,而是表现为冷漠、蔑视、放任、疏远、冷漠,使他人在精神上、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