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被单亲妈妈教导“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长大后,我害怕与人交往——
案例记录
小张是一名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大学生。他的主要表现是害怕与同学、老师交往,内心时常涌动着愤怒。他来到我的咨询室想要解决一个社会困境。
咨询流程
随着轻轻的敲门声,小张走进了我的诊室。这是一个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的男孩,看上去二十岁左右,看上去十分腼腆。他慢慢地走进来,坐在沙发边上,一言不发,哀求地看着我,似乎在等我说话。
我笑着问:“你遇到什么麻烦了,为什么寻求帮助?”
他害羞地动了动嘴,嘀咕着,低声说了些什么,但声音太低,我没听清楚。我请他再说一遍。他的脸色涨得通红,看上去很无奈,也很不安。
我知道他可能有点害怕,所以我没有再多问。相反,我静静地坐着,等他平静下来。
过了一会儿,他试探性地看着我,轻声说道:“老师,我可以告诉你我的问题吗?”
我微笑着点点头。“我被诊断出患有社交恐惧症,”他低声说道。
见他欲言又止,我想鼓励他继续说下去,就说:“你来这里寻求帮助,是非常困难的一步,你很勇敢。”
他看上去有些激动,但皱着眉头,显得不高兴。我的话伤害了他吗?还是还有其他原因?他那顺从的外表背后,似乎有什么东西在压抑着他。这和他糟糕的社交能力有什么关系呢?
他沉默了,没有说话。我猜他的心里可能正在酝酿着某种情绪。过了一会儿,他怒道:“老师,我心里很不舒服,我觉得你的地方不够安全。”
我笑着问他:“你觉得我这里哪里不够安全?”
他有些激动,努力压低声音说道:“因为我觉得尴尬,不舒服,我觉得你们没有给我提供一个让我可以自由发言的环境。”
我有些明白,他的社交恐惧症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这种症状的背后是大量被压抑的愤怒和攻击性。因为在人际关系中没有办法表达这些情绪,所以他只能感到尴尬,犹豫不决。当他刚才又在我的位置上感到尴尬时,他就把愤怒转移到了我身上,认为这都是我的错。这显然是一种“投射”机制。由此可见,他表面神经症的背后,还隐藏着很多性格问题。
我说:“你以为你的尴尬是因为我这里的环境造成的,其实你说的是你感到生气,但感到尴尬,害怕表达你的愤怒。”
他愤怒地低声说道:“是的,在学校也是这样,我从来不敢和同学交往,因为我怕他们发现我是一个如此无耻、愤怒、自卑的人。”
我说:“实际上,你害怕自己的攻击性。你害怕公开谈论这种攻击会产生严重后果,所以你选择压抑你的愤怒,但这使你与人群隔绝。”
他难过地点点头,道:“其实,我只是不敢说出来,就算我刚才说了一些话,我也后悔了,你对于这种情况,怎么看?”
他犹豫了,好像害怕我发现他的秘密会受到伤害。我笑道:“你为自己的愤怒感到愧疚,其实你很想在诊室里维持这种愤怒的环境,你是怕你刚才说的那些冒犯的话激起了我的愤怒。”恶心了,连这点空间都丢了。”
他点点头,轻声说道:“是的,说实话,我不想失去咨询的环境。哪怕是在学校。为了不失去和宿舍同学的关系,我忍住了自己的怒火。事实上,我怕我告诉他们,他们都会不理我。”
我说:“无视你?看来你对愤怒后果的假设主要被无视了?”
他点点头,说道:“就是被忽视,如果他们根本不理我,我就完蛋了,没有人愿意和我在一起,我会感到无比孤独。”
我温柔地说:“在你表面沉默寡言的背后,其实有一种非常强烈的需要,想要和别人在一起,不想被人群完全忽视和抛弃。为此,你宁愿压抑自己的情绪,也不愿意让自己屈服于别人。”那种冷酷绝望的对待。”
他痛苦地说:“但我的生活充满了冰冷的绝望。虽然我忍住了愤怒,但同学们还是不愿意和我在一起。也许是因为我总是沉默。但如果我不沉默,我能做什么呢?”我可以冲上去骂他们,问他们为什么不理我吗?”他痛苦地绞着双手,皱起眉头。
我说:“看来你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你越是害怕被忽视和伤害,你就越是隐藏自己,强迫自己保持沉默。然而,你的沉默却让你的同学更难付出代价。”关注你的存在,结果却适得其反,承受被忽视的后果。”
他怒道:“我知道这个!可我该怎么办!我想知道我该怎么办!”
我缓缓地说:“也许这不是一个做什么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性格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他打断了我的话,说道:“但我已经等不及了!”
我说:“那就先学会在外面适当表达,在咨询室里,你需要有耐心,深入挖掘你的情感和社交问题的内幕。”
他低声说道:“但我没有时间去探究这些问题,我只想改变。”
我微笑着开导他:这相当于说你没有时间复习知识,却想考好,这不是矛盾吗?
他叹了口气,道:“本来就是这样,不过我不希望这个过程太长。”
我说:“我觉得你所说的不仅是表达你的紧迫感,也是在呼吁咨询师接受你的愤怒。其实在咨询的过程中,你会慢慢发现你的这些表达会被接受,而不是被接受。”会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如果这个过程需要一些时间,你会逐渐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和难忘的时刻。”
他点点头,用恳求的眼神看着我,又补充道:“老师,您别觉得我太唐突了,其实我也知道这需要时间,我会配合的。”
我微笑着点点头。我们的第一次咨询到此结束,我们约了下周再聊。
一周后,他又来到我的诊室。这一次,他不再那么猥琐局促,而是大方得多,说话也流利多了。他告诉我,他的家庭是单亲家庭。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是由母亲抚养长大的。母亲是一个软弱的女人,深感没有父亲,自己无法保护孩子,所以经常告诫他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也不要轻易和孩子玩耍。这种教育逐渐形成了他对外界保持警惕的心理倾向,他逐渐对那些家庭完整的孩子产生了一种怨恨。他们觉得别人有权利被依赖和保护,而他却孤独一人,没有人来庇护他脆弱的心灵。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主动与他人保持距离。他总觉得别人比他优秀,并为此感到愤怒。我告诉他,这种愤怒的原因是嫉妒,嫉妒别人有一个强势的父亲。由于嫉妒,他开始嫉妒其他孩子并感到自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出现了社交和情感困难。
他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需要解决他的个性和性格问题,然后是次要问题,即社交焦虑。当他能够平等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放弃对他人的敌意时,他的社会症状就会得到解决。
心理分析
表面上看,小张的问题似乎是社交恐惧症,但实际上,已经出现了性格偏差。这表现在他的投射机制上,常常将自己内心的不满投射到外界,认为外界充满敌意;还表现在他缺乏愤怒处理机制,大量的愤怒要么被压抑,要么被投射,不能很好地融入到自己的性格中。对于小张的情况,他需要长期深入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陪伴小张度过人生的坎坷时刻。这个案例也提醒我们,对于家庭不完整的父母来说,千万不要将“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信念内化给孩子。相反,他们需要鼓励孩子与社会进行正常的接触,利用社会的资源来弥补。孩子本身家庭的缺陷。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神经症,其特征是在社交互动中紧张、害羞,常伴有回避行为。文中的小张并不是单纯的社交恐惧症,还存在着很多性格和品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