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临近,各大医院尤其是儿科门诊和急诊科都人满为患。输液室空间常常不足。有些患者只能到大医院看病、开药,到离家较近的社区医院输液。其中,不少感冒、全身酸痛、腹泻的患者觉得输液可以帮助自己快点好起来,但不需要输液时却主动要求输液。殊不知,看似简单的输液,却需要身体付出很大的代价。
血管抗议。输液静脉炎是静脉输液中最常见的并发症。轻微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局部不适或轻微疼痛。严重时,静脉可能会出现条索状红线,并出现硬结。少数人可能有血栓。诱发静脉炎的常见药物有抗生素、抗肿瘤化疗药物、高渗透压药物等,血管越细,发生静脉炎的概率就越高。由于下肢静脉瓣较多,血流较慢,容易发生静脉炎,因此应尽量避免下肢输液。网上流传着“频繁输液让血管充满玻璃碴”的说法。虽然听起来很吓人,但输液确实可能会给血管带来一些颗粒,而它们的来源就是注射。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无法达到理想的“零颗粒”标准。如果颗粒尺寸超过心脏、肺、肝、肾、肌肉、皮肤等小血管的直径,就会在其中积聚,引起微血管血栓、出血和静脉压升高、肺动脉高压等。堵塞还会造成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炎症、过敏等。此外,长期输液还可能使血管更加脆弱。
细菌利用了这些漏洞。输液过程穿透皮肤屏障,将药液直接注入血液,需要严格的无菌处理。如果药液在生产、储存过程中被污染,或者针头不合格,或者穿刺部位皮肤消毒不好,病毒、细菌就可能进入体内,轻者引起局部炎症,或者病原体通过血液扩散到全身,引起败血症,危及生命。医疗环境如果不能做到严格无菌,就会造成交叉感染。加速过敏。在输注过程中,药物直接进入血液,使过敏反应更容易发生、更快。一般过敏反应包括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和轻度胸闷。严重的过敏反应会引起严重的过敏性休克,严重时可能致命。
增加心、肝、肾的负担。短时间内注射大量液体会增加血液循环流量,增加心脏负担,还可能导致血压升高。特别是输液速度过快时,大量输液可能会导致患有心肺疾病、高血压的老年人发生心力衰竭、脑出血。如果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短时间内注射大量葡萄糖可能会导致高渗性糖尿病昏迷。大多数药物经肝脏代谢,经肾脏排泄。有些人感冒了就去医院输液。为了方便起见,他们每天只输注一次。一天应该输注三四次的药量,一次性注入体内。输注后,血药浓度迅速达到峰值,对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造成较大压力。
需要提醒的是,是否需要输液应由医生根据病情检查和血液检查的相关指标综合判断。当然,当确实需要输液时,也不能盲目抗拒或因噎住而停止进食,因为输液可能带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