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专用药奥司他韦(奥司他韦治流感的效果怎么样)

栏目: 护理 编辑: 争兴健康网 浏览量: 523

近期流感来袭,人们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奥司他韦作为抗病毒药物,目前多地已经断货。部分地区紧急采购,不少药企紧急调整库存。同时,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2018年版流感诊疗方案,该药物被列入推荐用药目录。

流感专用药奥司他韦(奥司他韦治流感的效果怎么样)

降级为辅助用药

“奥司他韦可以用于重症流感患者,而大多数流感患者不需要抗病毒药物治疗。‘神药’缺货,实际上反映了人们过度恐慌和药物滥用。”

乔治城大学前助理教授、托马斯·杰斐逊大学副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王晨光博士表示,越来越多的证据不支持奥司他韦可以降低流感并发症、住院率或死亡率。

基于上述原因,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更新基本药物目录,奥司他韦从“基本药物”降级为“补充药物”,使用范围缩小到“危重住院患者”。

有评论人士分析,奥司他韦地位下降表明官方对其治疗效果的否认。但也有评论认为,世界卫生组织并没有否认奥司他韦的功效,只是缩小了使用范围。

质疑声不时响起

据统计,奥司他韦在抗流感药物中占据绝对地位,近三年占比超过90%。也就是说,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撼动奥司他韦的地位。

奥司他韦于1996年首次合成,1998年2月获得美国专利,1999年10月首先在瑞典上市,随后进入加拿大、欧美市场。2002年获准在中国上市。

2009年流感大流行期间,奥司他韦被紧急列入治疗名单,世界各国政府储备了大量奥司他韦。该药的全球销售额超过180亿美元。

奥司他韦成功的背后,其实也隐藏着隐忧。例如,美国FDA曾发出警告信,指出抗流感药物“达菲”可能会导致患者尤其是儿童出现意识不清、产生幻觉等严重副作用,甚至导致死亡。

2005年,日本媒体报道称,该国青少年服用奥司他韦后自杀并出现精神病反应。此后,日本已报告数十起此类不良反应案例,引起公众关注。

当年11月,FDA就这一反应发布了报告,称没有证据表明奥司他韦会导致精神障碍。日本的不良反应案例是大众媒体报道后因心理暗示而引起的群体性歇斯底里症。

香港中文大学传染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徐树昌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08年全球测试结果证实达菲和帕拉米韦对高致病性季节性流感均有效,但不能说它们可以治疗禽流感。万能药,因为病毒不断变异重组。

2009年,《英国医学杂志》和英国第四频道电视台在调查后发表联合声明,称“达菲”在减轻流感症状和传染性方面具有“轻微效果”。然而,“研究人员没有足够的已发表数据表明这种药物可以有效减少流感并发症。”

世界卫生组织不同意这一说法。他们表示,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研究数据表明,如果及时服用“达菲”可以减轻H1N1流感症状。

世界卫生组织抗病毒药物专家查尔斯·潘表示:“这不会改变我们的用药指南。”如果及早治疗,“达菲”可以帮助减少住院和死亡人数。瑞士制药公司罗氏也对英国调查结论提出异议。

被迫放开一些专利垄断

2005年10月,全球出现禽流感疫情迹象后,全球达菲消费量大幅增加。

为了保护自己的专利,罗氏严格控制达菲的生产,甚至对生产线地址保密,禁止记者采访。禽流感恐慌袭来后,罗氏宣布限制达菲的销售,以确保在流感爆发时有足够的供应量供应患者。此举遭到一些团体的反对。

也有团体指出,罗氏公司应放弃对奥司他韦的专利垄断,扩大该药的全球产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禽流感疫情。

在亚洲,印度、台湾等地的企业和研究机构相继宣布合成奥司他韦成功,并宣布一旦禽流感疫情失控将自行生产奥司他韦制剂。在各方压力下,罗氏制药宣布部分放开专利垄断,允许授权工厂生产奥司他韦。

2005年12月,罗氏向上海医药集团开放生产权。2006年3月16日,罗氏正式授权深圳市东光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中国生产奥司他韦。

市民应依医嘱服用

针对公众对抗流感药物奥司他韦的误解,北京朝阳医院药剂科主任刘利红在发布会上回应。

她说奥司他韦是一种处方药。用于治疗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具体使用方法。例如婴幼儿需要根据体重调整剂量,老年人也需要根据身体状况和剂量服用。用法根据其他药物的情况调整,成人通常按剂量使用。因此,不建议患者去药店自行购买和使用,而应按照医嘱服用足量。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2018年版《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奥司他韦的适应症为:1、用于治疗成人及1岁及以上人群的甲型、乙型流感。2.对尚未获得免疫力的重症流感高危人群采取紧急临时预防措施。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适应症:1.用于治疗成人及1岁及以上儿童的甲型、乙型流感。2.用于成人及13岁及以上青少年预防甲型、乙型流感。

有媒体称,奥司他韦对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有效,但仅对流感病毒有效,对其他鼻病毒、副流感病毒、合胞病毒引起的感冒无效。奥司他韦抗流感药物在流感发病48小时内服用,可有效缩短病程,缓解不适。奥司他韦有进口药和国产药两种。

相关推荐:
  1. 在线咨询
  2. 医院预约
  3. 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