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正处于夏末秋初阶段。很多人会发现自己身体有很多不适,却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其实,在中国古代农历七月,古称长夏。此时至夏末秋初,一个显着的气候特征是雨水较多、湿度较高,“湿气”成为漫长夏季的主导气候。过多的湿气会对人造成致病之害。中医认为,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
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水湿,调节人体水液的吸收、转运和分配。因为脾喜燥憎湿,湿邪最易伤及人体的脾阳,导致头重、头晕浮肿、体重疼痛、四肢倦怠、胸闷腹胀、恶心等。以及呕吐和食欲不振。症状包括精神萎靡、稀便和令人不快的腹泻。因此,护脾第一步就是防湿。对此,应注意以下四点。
湿气是怎样形成的?
人体的湿气主要是由两个方面造成的:
第一是经络受阻。经络不通,多是由于过多食用垃圾食品造成的。垃圾食品含有人体无法合成和代谢的添加剂。虽然含量很低,但如果长期食用,会在体内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垃圾就会堆积在我们的体内,阻碍我们经络的畅通。
二是体内阳气不足。阳气不足,多是由于喜食冷饮、贪食生冷水果等寒性食物,损伤了人体的阳气所致。同时,空调过强也是造成经络不通、阳气不足的重要原因。
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当外界酷热难耐的时候,大自然本来就让我们在这个季节里蒸腾、出汗、代谢掉体内的毒素和垃圾。然而,空调一吹,我们的自然新陈代谢就被打乱了。久而久之,体内的湿气就会日积月累。
“千寒易除,一湿难除。湿粘浊,如油入面。”湿与寒同名寒湿,与热同名湿热,与风同名风湿,与暑同名暑热。湿的。湿邪不除,无论吃多少滋补品、药物,都只是表面功夫,无法发挥作用。
生活中,很多人患有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其实都与湿、痰有关。
如果我们知道水分是如何来的,我们就必须了解过多的水分对我们的健康有何影响。只有了解其利弊,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