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的疾病指南最新(子宫肌瘤的疾病指南是什么)

栏目: 护理 编辑: 争兴健康网 浏览量: 728

1.什么是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子宫肌肉组织的良性肿瘤,其数量和大小可以从单个肌瘤增加到多个生长。多达70%~80%的女性在50岁左右会出现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在医学上也称为子宫肌瘤。

2、子宫肌瘤的症状。如果您已经有明显的感觉,这些生长可能是由以下情况引起的:(1)膀胱或直肠受压。(2)尿频。(3)便秘或直肠疼痛。(4)背痛或腹痛。如果肌瘤变得很大,会引起胃扩张,整个人看起来就像怀孕了。

子宫肌瘤的疾病指南最新(子宫肌瘤的疾病指南是什么)

3、子宫肌瘤对月经的影响。子宫肌瘤可能会改变女性的月经周期,包括以下特征:轻度或重度痉挛和疼痛。(2)出血加重,有时伴有血块。(3)月经周期变长或增多。(4)经间期出血。

4.子宫肌瘤和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是严重经痛的原因之一,但疼痛也可能是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在子宫腔粘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异位子宫内膜可以生长在子宫和膀胱的外部。疾病期间组织分解并出血,留下严重的疤痕组织。

5.子宫肌瘤的病因有哪些?子宫肌瘤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肌瘤的生长与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有关。研究表明,子宫肌瘤的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由于避孕药使用不当,雌激素水平升高,诱发子宫肌瘤。

6.子宫肌瘤的类型。子宫内肌瘤是最常见的类型,生长在子宫的肌肉壁中,使子宫感觉更大。浆膜下肌瘤可以在子宫外生长,当它们生长时,会对附近的器官施加压力,引起疼痛。粘膜下肌瘤在子宫内膜下生长,可伸入子宫腔,导致大量出血和其他更严重的并发症。

7.易患子宫肌瘤的人。目前,子宫肌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已发现以下规律:发病年龄多在3040岁之间。(2)黑人女性更容易患子宫肌瘤。(3)年轻黑人女性的肌瘤生长得更快。(4)肌瘤具有家族遗传性。(5)肥胖或高血压可能会增加患子宫肌瘤的风险。

8、子宫肌瘤的并发症:贫血。许多患有子宫肌瘤的女性会经历大量月经出血,这可能会导致贫血。当患者出现轻度贫血时,可以通过调整饮食、补充铁剂来缓解。未经治疗的贫血会导致疲劳和嗜睡,严重时会导致心脏病。

9、肌瘤对怀孕的影响:肌瘤通常不影响怀孕和生育。然而,患有子宫肌瘤的人在怀孕和分娩期间有出现并发症的风险。肌瘤可能会导致骨盆疼痛和严重的产后出血,这可能需要手术。在某些情况下,肌瘤可能会阻塞输卵管,而沿着子宫壁生长的肌瘤会阻止受精卵着床。

10、出现以下情况应去医院就诊:经血量多。(2)经痛剧烈。(3)尿频或尿失禁。(4)月经周期时间变化,从3个月到6个月。(5)腹部或骨盆新出现持续性疼痛。

11.检查。在常规盆腔检查中,医生只能通过感觉来诊断肿瘤的大小,但超声波可以揭示其他信息,例如肌瘤的大小和位置。对于那些想要怀孕的肌瘤患者,子宫输卵管造影可以详细反映子宫和输卵管的异常情况,还需要其他可以显示子宫或腹腔情况的检查方法。

12.常用止痛药。对乙酰氨基酚等止痛药和布洛芬和萘普生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以帮助缓解经痛。

13.避孕治疗。口服避孕药可调节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它通常会引起轻微的月经变化,并可以缓解子宫肌瘤引起的疼痛、大量出血和痉挛。其他避孕方法也可以减轻子宫肌瘤症状,包括黄体酮注射或释放黄体酮的宫内节育器。

14.其他激素疗法。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激动剂可以通过阻断雌激素的产生来暂时缓解子宫肌瘤的症状,但可能会导致骨质疏松、潮热和阴道干燥。一旦停止治疗,肌瘤就会恢复到原来的大小。这种缩小肌瘤的方法一般在子宫肌瘤切除手术前使用。

15.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栓塞术对于轻中度子宫肌瘤患者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塑料或明胶微粒被引导通过子宫动脉并释放到肌瘤血管中,导致它们收缩。计划在治疗期间怀孕的女性不能接受栓塞治疗。

16.手术治疗。子宫肌瘤可以通过开放手术或微创手术切除,但有时肌瘤可能会重新生长。少数子宫肌瘤切除术会产生疤痕组织,从而导致不孕。症状严重或肌瘤较大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子宫切除术。子宫内膜去除术适用于肌瘤较小的患者,通过破坏子宫内膜来治疗子宫。

17.超声波治疗。超声波是治疗子宫肌瘤的无风险方法。它利用高强度超声波杀死肌瘤组织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大多数接受这种治疗的女性能够在24小时内恢复活动,但这种治疗的持久性还有待研究,建议想要怀孕的患者不要接受这种治疗。

18.运动疗法。经常锻炼可以预防子宫肌瘤。研究表明,每周运动超过7小时的女性比每周运动少于2小时的女性患子宫肌瘤的可能性要低得多。肥胖也是子宫肌瘤的危险因素,因此定期锻炼可以帮助您保持健康并降低患子宫肌瘤的风险。

19、注意贫血、子宫肌瘤的女性。如果您没有从食物中获取足够的铁,您的红细胞就会低于正常水平,您可能会出现贫血症状,包括疲劳、胸痛和气短。贫血可以通过多吃富含铁的食物来治疗,例如肉类、家禽、鱼类以及强化铁的面包和谷物。

相关推荐:
  1. 在线咨询
  2. 医院预约
  3. 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