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告诉你,65%的胃病患者的器官病变是由心理原因引起的,你会相信吗?这确实是事实。在医学上,像这样的病症被称为心身疾病。有关调查显示,综合医院新确诊患者中,略多于1/3患有躯体疾病,不到1/3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其余1/3患有心身疾病。如此大的比例,迫使人们开始关注心身疾病。
坏心情是一种“病毒”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疾病发生有着重大影响。“生物-心理-社会模型”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型”。现在大家已经认识到,人类的心理和生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长期的不良情绪、性格郁闷、或者重大事件引起的剧烈刺激,都可能导致身体某些器官发生病变。通俗地说:坏心情也是一种“病毒”,也会引起很多身体疾病。
中医很早就提出“怒伤肝,忧过度伤心”的观点,现在看来很有道理。从一些尸检报告来看,长期抑郁或者心情不好、抑郁的患者,大脑结构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大量的临床实践也证明,长期处于不正常的情绪状态,会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发生一些变化,一般表现为一个长期的过程,典型的就是胃病。由于人脑中食欲饮食控制中枢和情绪控制中枢距离较近,细胞活动会相互影响。因此,当人们心情不好时,往往会直接表现出没有胃口,不想吃饭。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他们才会有强烈的食欲。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肯定会对胃造成一些损伤,引发疾病。另外,现在发现,当发生重大事件,特别是创伤性事件时,可能会发生应激性胃溃疡。
研究表明,与情绪相关的疾病包括肿瘤、高血压、糖尿病、胃病、冠心病、神经性头痛、荨麻疹、特应性皮炎、支气管哮喘、甲状腺机能亢进等数十种疾病。坏情绪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病毒,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地对待这些心理问题。
知识分子应警惕“文人病”
心身疾病与人格、生活实践、工作环境、社会支持系统、身体状况密切相关,尤其与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现在很多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工作压力都很大,这些人普遍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多愁善感、过度矜持、缺乏户外活动等“文学病”颇多。另外,很多知识分子本身也缺乏承载理想和现实的能力。志向和勇气之间的差距很容易导致抑郁、失眠,最终导致一些心身疾病。
此外,从年龄分布来看,心身疾病患者主要集中在20岁至40岁之间;从性别分布来看,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专家认为这些分布说明了很多问题。首先,年龄集中在青壮年,这说明人到了中年,父母的赡养、孩子的教育、自己的事业以及临近更年期的一些变化,使得中年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属于心身疾病的高危地区。一般来说,女性比较感性、多虑、或者过于敏感。这些习惯使女性更容易患上身心疾病。
“心病”仍需“心医”解决
如今,很多疾病都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但人们常常有意无意地回避精神科医生,宁愿从内科转到外科,也不愿咨询心理医生。传统药物治疗“心脏病”往往收效甚微。它们充其量只是治标不治本,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这也是很多因情绪引起的胃病患者几十年反复治疗却无法治愈的原因。
轻松愉快的心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再加上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丰富健康的业余生活,才是对抗心身疾病最有效的“疫苗”。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最好和你的朋友倾诉。当问题非常严重或者已经影响到自身健康时,一定要去找专业人士咨询和治疗。
心身疾病心身疾病
乍一看,心身疾病和心身疾病这两个术语似乎没有太大区别。事实上,心身疾病与身心疾病并不相同。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是介于躯体疾病和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目前,心身疾病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溃疡病等。对于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功能障碍,称为心身障碍,如神经症性呕吐、偏头痛等。广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显然,广义的心身疾病包括狭义的心身疾病和狭义的心身障碍。
人们常常将身心疾病与心身疾病混为一谈。首先,身心疾病也会引起心理问题。其次,患有身心疾病的人无法摆脱自己身体上的痛苦,对自己的性格产生消极的认识。此时,患者的精神状态表现似乎与心身疾病的精神表现相同。另一方面,当心身疾病患者因社会刺激和自我意识问题而出现精神状态失衡时,也会经历与心身疾病患者类似的身体疼痛。这时,患者才感觉自己真的“生病了”。
身心疾病和心身疾病的治疗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中医认为:心身疾病的特点是先郁后病,心身疾病先病后郁。可以采用疏肝解郁的方法进行治疗。西医一般采用谷维素、维生素B1或小剂量地西泮等药物来治疗心身疾病。对于身心疾病,主要治疗原发病灶,同时提供精神心理咨询。可见,只有明确诊断,采取有针对性、恰当的治疗方法,患者才能尽快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