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护理常规,心肌梗死护理常规PPT

栏目: 护理 编辑: 争兴健康网 浏览量: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心肌梗死护理常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心肌梗死护理常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心肌梗死急救的方法?

心肌梗死急救的方法就是首先应采取平卧体位,情绪平和、避免激动。严重胸痛且出现意识丧失者,考虑心脏骤停,立刻行心肺复苏,通过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给予循环支持。尽快将病人送至能够进行心脏介入手术的医院。

心肌梗死护理常规,心肌梗死护理常规PPT

心肌梗死的急救处理方法?

心肌梗死的急救方法为一旦怀疑有心肌梗死,不要随意活动,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如有明显的心前区疼痛,可含服专门暂时治疗心肌梗死的药物。如为突发的急性心衰,不能平卧,保持端坐位即可,120车到场后,配合120急救人员。

心肌梗死的护理措施?

心肌梗死的护理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包括日常生活、饮食、心理护理和规律服药。

1.休息:发病后12小时内应绝对卧床休息,期间应在床上排尿、排便。

2.环境:保持室内环境安静、舒适。

3.症状处理:疼痛明显者,可遵医嘱选用哌替啶或吗啡止痛,也可选用硝酸甘油或消心痛进行止痛。便秘者,排便时严禁用力,必要时可使用缓泻剂通便,排便前可含服硝酸甘油或服用消心痛等药物,防止因用力而诱发再次心肌梗死。

4.饮食:心肌梗死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保证每日必需的热量和营养。少食多餐,避免因过饱而加重心脏负担,并禁烟禁酒。而且,急性期3~4天内应以流质饮食为主,待病情稳定后逐渐改为半流质饮食。

5.康复训练:心肌梗死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心绞痛发作、无心脏并发症、无严重心律失常、无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时,可进行康复训练。如无并发症者,可于24小时内在床上进行肢体活动;无低血压者,第3天可下地走动,第4~5天可逐渐增加活动量等。

本内容由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 心内科 主任医师 金艳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心血管病患者如何护理?

护理?患了心血管病,关键是自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你得了这个病了,又不想死,那你就要认真对待它。到书店看书去,西医的中医的藏医的蒙医的佛教的道教的,对心血管心肌梗死都认识一下了解一下,怎么个发生怎么个发展怎样的结局,有个比较全面的领会,就会知道如何生活如何对付这个病。靠别人挠不到痒处,最清楚的是自己。

您好,微医君来为您解答。

早上6-12点早上心脏病发作风险比其他时间高40%。因为在早晨起床后,身体分泌肾上腺素等压力激素,导致血压上升,再加上整晚没喝水,血液比较浓稠,容易发生栓塞。

微医君建议:早晨起床时动作要缓慢、轻柔,还要适量补水。

胃肠道的血管极其丰富,进食后,因消化与吸收的需要,心脏必须输出大量血液供给胃肠。这样一来,一方面增加了心脏的负担,增加了心肌的耗氧量;另一方面,又使心脏自身的血液循环处于相对缺血状态。此外,暴饮暴食高脂肪饮食之后,还会明显升高血脂水平,造成血黏度增高,诱发血栓形成,造成心肌梗塞。尤其是晚餐暴饮暴食之后,夜间或次晨诱发心绞痛或心梗者,更为多见。

微医君建议:每顿饭最好控制在六七成饱;条件许可时,最好少量多餐。此外,还要做到合理膳食、营养均衡。保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饮食以清淡为主,尽量少吃或避免吃高动物性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多喝水,保证清晨喝一杯白开水。

适当运动有助于身心健康,但剧烈运动会迫使心脏每次收缩时多打出几倍的血液到全身,因此容易造成血压突然升高,心率过快,心肌缺氧,甚至导致心脏病突发。

心血管疾病主要指的是心律失常、急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心内膜炎、心肌疾病、高血压以及心脏瓣膜病等。这些疾病也是常见病,一般都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因此,在平常护理中,要按照中老年人的生活习惯以及生理特性来指导,建议遵循以下几点:

1、饮食习惯 应遵循低热量、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多吃水果、蔬菜和粗纤维食物,这样不仅有利于营养的摄入,而且还有效防止便秘;养成少量多餐的习惯,避免暴饮暴食或偏食喜嗜。

2、有效运动 应按照自己的爱好、有氧运动为主,并且因个人病情及个体差异的不同,来确定运动的强度和时间。

3、控制体重 在合理饮食的基础上,结合运动来控制体重,防止肥胖,也是有效降低心脏负荷的方式之一。

4、戒烟 心血管疾病患者,应严格戒烟。烟草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不小于呼吸系统疾病,并且戒烟可以有效延长冠心病患者的寿命。

5、保持情绪稳定 心血管疾病患者应保持平和的心态,减轻精神压力,改变急躁易怒的性格,用各种方式来缓解压力,放松自己的心情。

总之,在平常的生活中,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药物控制的基础上,从以上几个方面调节,能有效降低复发,提高生活质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心肌梗死护理常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心肌梗死护理常规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
  1. 在线咨询
  2. 医院预约
  3. 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