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你想永远快乐,最好多交一些相对“贫穷”的朋友。经过比较,你会觉得自己精神上“幸福”很多。
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宾夕法尼亚大学,它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大本营。马丁·E.P.教授塞利格曼是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这所大学的积极心理学研究是学术界最先进的。标题中提到的这种比较方法,英文叫DownwardComparison,中文可以理解为“小于上者,大于下者”。这句话在我们中国文化中一点也不陌生。美国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成就感,习惯向上比较,但有时向下比较也能增加个人幸福感。这种方法类似于常识心理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老调重弹,给人一种蓦然回首的感觉。从美国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来看,这种通过比较来获得幸福的研究是比较新的,与我们中国文化不同。
我个人也参与积极心理学研究。研究的最终结论是:幸福是一种选择,是一种主观体验。幸与不幸,全在我心里。你可以选择快乐或不快乐,而不是凭直觉选择快乐或不快乐。快乐的。举个例子:张国荣最终因完美主义而抑郁自杀。虽然崔永元也患有抑郁症,但他终于摆脱了抑郁状态。这和他自己的心态选择有关系。因此,快乐或不快乐完全是主观选择的结果。
知足常乐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个人境界。这与主动放弃是不同的。打而不打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如果一个人在需要努力的时候竭尽全力而最终失败了,那就另当别论了。比如,现在人们面对买房、谈恋爱、竞争工作等具体情况时,往往很容易陷入这样的困境:我为什么要放弃那个女孩?女孩多次告诉你,她对你没有感情,但你却认为坚持到最后就是胜利。从而陷入一种偏执,因为有没有缘分取决于你个人的努力和对方的感受,你的愿望并不完全有可能实现。因此,成功研究存在一些误区。有些成功研究走向极端,认为为了实现你想要的任何目标,你必须建立信念,并且你的信念必须被实现。但能否达到目标还要看大局,所以简单来说,知足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应该感到高兴。如果你不尽力而为,你就不应该快乐。如果你自己放弃,那是你应得的。
人们生活在社会环境中,总能找到向上或向下比较的对象,以保持平衡。所以幸福是一种修行的状态。比如,上班的时候,你争着轮到别人,谁都迟到了,最后你就郁闷了。相反,如果你努力去做一件事却没有成功,因为时机未到或者其他原因,你就会反思、总结自己的经验,想知道自己为什么没有做好。这样会转移你的注意力,不会偏执于“不争胜”。
在心理学中,我们谈论绝对乐观、相对乐观、绝对悲观和相对悲观。绝对乐观是傻子,就是阿Q。相对乐观就是可以务实。悲观并不是坏事。盲目乐观是可以避免的。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程度的悲观情绪。这是相对悲观主义。相对爱自己是自信,绝对爱自己是自恋,绝对爱别人是自卑。
“知足可能使人就此止步,但不满却可能使人不断前进。”这种说法也是相对的。例如,如果您努力实现人生目标,您想放松一下吗?人有进有退,不能永远处于努力的状态,那就没有意义了,就像动物一样。那么这个时候没人在谈论你,什么时候他们才会谈论你呢?你好傻!比如:唐骏。他骄傲的背后,是深深的自卑。他太张扬了,如果他能低调一点,人们会更喜欢他。他做了很多非常成功的事情,但在学位方面却失败了。他事后的否认,更是被人们鄙视。所以,人应该在成功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失败,在失败的时候看到自己的成功。这一点他做得不好。这种现象在政界和商界很常见。
在一个工作单位,自然有的人做得很好,有的人半途而废。你可以通过做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但不做的原因有多种。纠正自己的最好方法是首先看看你已经尝试了多少。如果我尽力了,我就不会责怪自己。如果我不尽力,我会责怪自己;其次,我会看看运气的因素。有时我很幸运,有时则不然。我不专注于运气。如果我这次运气好,觉得下次运气也应该是我的,那就这样了。这会让我变得自恋。这次成功并不意味着下次绝对成功,这是相对悲观的。从心理健康角度来说,当你尽力而为却没有做成一件事时,还纠缠自己或别人,那就是双重的危害。别人折磨你是可以原谅的,但你折磨自己是不可原谅的。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当我们谈论积极心理学时,它并不是只有现代人才有这种意识。古往今来,我们中华文化都在践行着不同的修炼境界。“草。”关键是心态要转变,“我的才华会有用,赔了那么多钱我还会回来的”。此时,它或许不仅仅是一首诗,而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
什么是主观幸福感?我们之前说过,这是一个选择。说白了,选择就是你自己的心态,是修养的问题。九级心修大师是谁?我提名苏东坡。他一生的起起落落就像股票的走势一样。他并不是没有自杀,但最终他的心态是好的。这种修行,一方面是学习,另一方面是悟。该采取行动的时候采取行动,该采取行动的时候抑制住,最终你会为自己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