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国家卫健委下发《关于印发健康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号,组织开展健康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推动健康扶贫深入实施。笔者发现读者通常对这些问题反应强烈,并在这个《方案》中找到了答案。
一、减轻基层负担,让基层医生喘口气
众所周知,基层医务人员除了对辖区居民进行基本疾病诊疗外,还需要办理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所需的一系列表格和文件。很多人甚至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健康扶贫,这确实很不容易。扶贫工作要稳扎稳打,是否可以考虑放松其他工作量,让基层职工喘口气?
这次《方案》给出了明确答复,要求精简文件会议,协调监督检查,严禁连夜更改订单。为基层工作者提供便利工作的工具包,以科技信息手段代替填写各种表格,减轻基层工作负担,让他们腾出更多精力开展深入工作。
2.明确禁止结伴
扶贫工作需要深入基层,深入困难群众家庭进行实地调查。这本身可以理解,但也存在屡遭诟病的情况:有些地区“高层”来不来实地考察、基层脱贫与否都无所谓。纾困工作已落实。做好人不是重点。下属陪伴领导、为领导服务好更重要。
当然,我们说有些镖局确实是为了调查实际情况,需要指定专人陪同,但类似只触及表面的镖局必须消灭。《方案》明确调研工作必须严格遵守中央有关规定,做到轻便、简单,不得增加基层负担。严禁无实质内容的编曲,严禁省、市、县各级伴奏。
3、确保扶贫队伍专业化
曾有读者留言质疑当地扶贫队伍的专业性。据他自己反映,该村扶贫队伍人员结构混乱,层级参差不齐,甚至连会计人员也参与其中。毫无疑问,这样的人员构成,别说专业性了,在了解辖区内困难群众的健康状况方面,还不如扎根当地多年的乡村医生和乡村医生那么准确。
《方案》指出,各地要打造一支由乡镇卫生院医生、村医、计划生育专家等熟悉政策、精通业务、具有良好沟通能力、并善于做好群众工作。群众积极开展健康检查、开展义诊活动、完善健康档案、核实病情、落实重病、慢性病分类治疗措施、宣传健康扶贫政策、开展健康教育等。
只有专业的团队,才能充分理解政策,反复吸收,传递给真正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让他们享受到政府带来的实惠。
4.认识不足,培训可以弥补
扶贫工作开展这么久,为什么扶贫工作仍存在盲点?这句话看似是疑问句,但在某些方面可以相当于反问句。一些扶贫干部自己也不明白什么是“三个一批”。他们如何为政府履行相应的职责?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
作为扶贫队伍的一员,这种认识水平确实不妥。敷衍的工作态度必然会带来一些形象工程。当有关部门对贫困户进行调查时,他们直言除了签几张纸之外,没有享受到任何实际好处。
其原因可想而知。一方面,干部队伍对扶贫工作认识和宣传不够;另一方面,基层缺乏相应的培训,缺乏上传、分发的接收流程。因此,提高自我意识,加强培训是当务之急。
《方案》要求有关部门制定学习计划,对基层卫生计生部门和工作人员分批开展培训,解读卫生扶贫政策措施,加强业务能力建设,提高工作水平。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赢的一场硬仗,健康脱贫是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在扶贫工作中,出现了一些脱离实际、工作作风不当的形象工程,引起了群众的不少批评。此次国家卫健委大力整顿出台相关方案,确保落实到位,意味着未来扶贫工作将全面系统消除健康扶贫。现场作风问题的根源将切实受益于因病致贫、返贫群众。
我们也希望政策能够落实到位,让贫困群体在享受福音的同时,基层人员愿意奉献、努力工作。
以下为《方案》全文
健康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按照“重大疾病集中救治一批人、慢性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人、重大疾病综合保障一批人”的思路和要求,重点确保贫困群众要“看得起病、看好病、看病方便、少病”。要统筹谋划布局,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采取非常措施,深入推进健康扶贫工程,确保农村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防止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取得明显成效。但少数地方还存在工作作风不实、工作推进不力、群众获得感不强等现象。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重要指示和要求,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通知》号要求,我委决定将2018年作为健康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年,开展开展健康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推动健康扶贫深入实施。现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强化目标导向、强化责任、强化问题意识,全面系统消除健康扶贫领域作风问题根源,更加现实地应对严峻挑战。减少作风问题滋生空间,对作风问题严肃查处,对作风问题形成强有力的震慑。构建健康扶贫领域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推动作风改进、推动工作落实,切实让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群众受益。到生病。
基本原则。发挥行业引领作用,本着问题导向、精准监管、坚持不懈、标本兼治、依靠群众、社会监督的原则,深入查处突出问题针对健康扶贫领域的共性问题,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制度建设,勒紧制度笼子,不断深化治理成果,促进和巩固健康扶贫成果。
2、治理重点
一些地方“四个意识”不强。一是对健康扶贫重视不够,紧迫性认识不够。健康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尚未被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全面部署。二是健康精准扶贫思路不明确,对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好病、看病方便、少生病”的重点任务认识不充分。三是工作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不够,工作抓得不够紧、不够踏实。
少数地方领导责任落实不到位。一是地方有关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未履行健康扶贫领导职责。没有形成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分管负责同志负责具体工作的领导机制。没有加强卫生扶贫工作力量,工作任务和职责不明确、分工不明确。二是党委、政府没有推进健康扶贫工作专题研究部署,没有有效动员相关部门的支持,没有形成健康扶贫合力。三是健康扶贫责任机制尚未建立和贫困县主体责任落实,健康扶贫落实力度不够。四是监督指导和推动健康扶贫工作没有采取有效措施。
一些地方工作措施不明确。一是因病返贫人员核查审批不准确,未建立工作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基层工作人员对辖区因病致贫、返贫情况不了解。二是“三个一批”政策措施落实针对性不强。没有按照保基本、守底线的原则落实“四个确定、两个加强”等措施,开展重大疾病集中救治。尚未建立有效的为贫困人口提供精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工作机制。三是贫困人口医疗保险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各项医疗保险保障措施落实不到位。四是先诊后付费和县内“一站式”结算尚未完全实现。贫困患者还存在报销手续繁琐、证明材料复杂等不便情况。
一些地方作风不扎实。一是研究不够深入,政策制定和指导工作与地区实际情况脱节。二是工作落实正规,有会议落实会议,有文件落实文件。三是搞形象工程,搞一刀切或者搞虚假宣传,以偏概全。四是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基层干部和贫困群众对健康扶贫政策认知度较低。政策落实不到位,贫困群众获得感不强。五是考核监督不深入,没有迎难而上、挥汗如雨。
三、工作措施
加强学习培训。制定学习计划,对基层卫生计生部门和工作人员分批开展培训,解读卫生扶贫政策措施,加强业务能力建设,提高工作水平。
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基层、贫困家庭,密切联系群众,发现问题,认真解决,严禁走过场。研究方法一定要务实,不能提前查点、弄虚作假。调研工作必须严格遵守中央有关规定,做到轻便、简单,不得增加基层负担。严禁无实质内容的编曲,严禁省、市、县各级伴奏。
完善政策措施。健康扶贫重点解决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必须坚持保基本、守底线,不降低标准、不增食欲。医疗保障水平要适当,既能有效防止贫困人口因病返贫,又能有效避免可能出现的“福利陷阱”和社会不公。
减轻基层负担。精简文件会议,协调监督检查,严禁连夜更改命令。为基层工作者提供便利工作的工具包,以科技信息手段代替填写各种表格,减轻基层工作负担,让他们腾出更多精力开展深入工作。
完善动态管理。用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数据系统,加强数据更新、共享和分析,为实施精准管理、动态更新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决策依据。
夯实基层基础。打造一支由熟悉政策、精通业务、沟通能力强、善于群众工作的乡镇卫生院医生、村医、计划生育专家组成的健康扶贫队伍。在义诊活动、完善健康档案、核实病情、落实重病、慢性病分类治疗措施、宣传健康扶贫政策、开展健康教育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四、组织实施
提高思想认识。健康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战役,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各地要坚持把健康扶贫融入工作全过程,聚焦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切实举措,精准施策,在精准推进中出实招,在精准落实中求实效。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四个意识”,强化责任,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思想、政治、行动方面。
落实工作责任。各地要按照中央统筹规划、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一把手责任制,以健康扶贫领域作风治理为抓手。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作出部署,提出要求,推动深入发展。
落实严格要求。各地要严格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对健康脱贫全过程各方面的一系列部署要求,不懈改进工作作风。严格问责,敢于讲真、强硬。
细化工作方案。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开展调查研究,针对本地区健康扶贫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普遍问题,抓住关键环节,确定重点内容,细化工作要求,全面开展专项治理、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健康扶贫的满意度。各地要在2018年4月底前制定工作方案,报我委扶贫办公室备案。
我委将结合健康扶贫调研督查、飞行检查核查等年度工作计划,对各地健康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情况进行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