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很多人都忙着写总结,忙着计划,忙着表现。工作压力很大。再加上逛街、抢票、走亲访友等生活琐事,压力突然袭来。过多的压力会对身心健康产生许多有害影响。最近,发表在《美国杂志》《神经病学》上的一项新研究将压力视为“又一种犯罪”。研究发现,与工作压力较小的人相比,工作压力较大的人患中风的风险较高,其健康危害不容小觑。
护士和服务员压力很大
徐丁立教授为该研究的通讯作者。他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这项研究共包含6项关于工作压力和中风风险的分析,涉及超过13.8万人,随访时间从3年到17年不等。根据研究对象的加班情况、工作强度和心理要求,研究人员将其分为四类:一是要求低、约束少的被动工作,如门卫、矿工等体力劳动者;二是要求低、高。三是高要求、低约束的高压力工作,如服务员或保姆等服务行业人员;四是高要求、高约束的活跃岗位,如医生、教师等。以及工程师等
研究发现,工作压力低的行业普遍心理要求较低,但控制力较高,以自然科学家、建筑师为代表;相反,工作压力大的行业一般心理要求较高,但控制力较低。低,以护士、服务员为代表;后者发生中风的风险比前者高22%,缺血性中风的风险高58%;工作压力高的女性比压力低的女性更容易患中风33%。
徐丁立表示,护士、服务员等工作人员承受的压力比想象的要大,值得社会关注。“他们的工作压力往往会瞬间增加。”例如,午餐时间,服务员忙着被叫来,出现病人时护士也得赶去处理紧急情况。这种爆炸性的压力对健康是非常有害的。不利。徐丁立分析,工作压力大的人往往睡眠、饮食习惯不规律,生活中缺乏主动锻炼,再加上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大大增加了中风的风险;而且工作压力还与代谢综合征、BMI增加、血糖代谢紊乱、高脂血症等已知的中风危险因素有关。
60%以上的疾病与压力有关
高压力不仅容易引发中风,而且对身体几乎有“全方位”的伤害,堪比二手烟。美国哈佛商学院和斯坦福大学联合研究发现,高工作要求使员工被诊断出疾病的风险增加50%,工作与家庭的冲突使健康问题的风险增加90%,加班时间增加死亡风险降低20%。研究人员对比发现,压力造成的健康风险与二手烟造成的健康风险非常相似。不仅如此,美国哈里斯调查中心指出,人类60%至90%的疾病都与压力有关。
记忆力受损。法国研究发现,长期生活在压力下会减少大脑前额皮质的体积,从而损害记忆和学习能力。
胃肠道变得虚弱。张雷静表示,在压力的影响下,腹部肌肉会不自觉地持续收紧,引起腹痛。慢性压力还与许多消化系统疾病有关,例如肠易激综合症和胃溃疡。
免疫力降低。巴西研究发现,持续承受压力和焦虑会降低免疫力,使人容易生病。
容易患痴呆症。瑞典的研究发现,中年经历过许多压力事件的人在晚年患痴呆症的风险更高。
精子质量差。张雷静指出,高压生活会影响男性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久而久之,可能会降低精子质量,甚至导致阳痿。
严重脱发。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头发是压力水平的“晴雨表”。长期暴露在高压下可能会抑制头发生长并导致严重脱发。
皮肤病。张雷静表示,痤疮等皮肤问题通常与激素失衡有关,而压力是造成激素失衡的重要因素。长期压力还会引发牛皮癣、麻疹以及各类皮炎。
制定新年决心以减轻压力
徐丁立建议,日常工作压力大的人应该从自身做起,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多吃水果蔬菜,定期锻炼身体。此外,单位还应定期安排郊游、拓展培训等活动,帮助员工减轻压力。近日,《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发表文章建议大家不妨在新年制定一个减压计划,帮助对抗年终和日常的压力。在此基础上,两位专家给出了具体指导。
事情应该分轻重缓急。生活中,很多人都像无头苍蝇一样忙碌,导致疲惫和压力。为了减轻压力,人们必须认识到你无法完成所有事情的事实。所以,事情应该分轻重缓急,把尽可能多的精力集中在重要的人和重要的事情上。
做好消费预算。过度消费是压力增加的根源之一,尤其是在假期期间。如果购物时不小心,生活成本就会突然增加。因此,最好制定一份消费预算表,列出必买物品,提前设定消费限额,尽量将消费控制在预算内。
表达爱和感激之情。西北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善于表达情感、经常主动拥抱和亲吻的人,不太可能经历慢性压力和抑郁。因此,建议大家在生活中大方地表达情感。不妨多说“我爱你”和“谢谢”,这样可以有效减轻压力。即将到来的元旦和春节,家人朋友欢聚一堂,正是送上祝福、表达谢意的好时机。
每天给自己20分钟。这20分钟只属于你。最好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喝杯热茶,深呼吸,听舒缓的音乐或者做做瑜伽。试着理清思绪。当你的神经可以放松的时候,压力就会逐渐消失。
给自己一份小礼物。忙碌了一年之后,不妨奖励一下自己,送自己一份小礼物,让自己感到平衡和满足。当您忙着为家人准备丰盛的盛宴时,制作一道自己最喜欢的菜肴,用一顿节日盛宴来消除压力。
多补充维生素C。研究表明,当心理压力较大时,身体会消耗比平时多8倍的维生素C。为了减少压力对身体造成的伤害,不妨多吃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猕猴桃、橘子、鲜枣等。
受访专家:
徐丁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张雷静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精神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