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关于填充剂的争议不断升级。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表示,膨化剂本身无害。如果使用不当,会对植物和水果产生不良影响,但不会危害人体健康。然而,这一说法却引发了新的疑问……那么,膨胀剂到底是什么?它有害吗?它是如何生产的?是否需要进行病毒性和残留检测?这些测试是如何完成的?由于西瓜滞销,专家们纷纷出来抱怨“膨化剂”。专家与厂家之间是否有可能存在利益链……昨天,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填充剂从哪里来?
生长素
给人类以启发
“小时候,老师让我们做一个实验,把一盆植物放在阳光下,一周后你会发现,面向太阳的一面长得慢,而背向太阳的一面长得快”为什么?因为“阳光直射会抑制生长素的分泌,背向阳光的一面会分泌生长素,所以会长得更高更快”。科学。”石志奇研究员说。
植物激素有两大类,一类是天然的,另一类是合成的。生活中,蔬菜、水果本身就含有植物激素。油菜花、大米、苹果等本身就含有“激素”。油菜花分泌油菜素类固醇,水稻产生乙烯利。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将未熟的柿子放入米饭中。过了一段时间,柿子就会成熟,因为大米产生的乙烯利有催熟作用。生的猕猴桃、香蕉和苹果放在一起也会催熟,因为苹果会分泌乙烯利,一种具有催熟作用的植物激素。“很多植物激素都来自于生活,农业专家从自然界发现植物产生具有激素作用的化合物后,就从植物中提取出来,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以促进或抑制生长、保花。”石志奇说,20世纪20年代和1930年代,人类发现植物中存在微量的乙烯、赤霉素等天然植物激素,可以控制生长发育。20世纪40年代,人工合成类似物的研究膨大剂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功能的化合物。
膨化剂如何使用?
适量使用
不可乱用
一般每公斤水使用7.5毫克至10毫克。
溶胀剂到底是什么?自丹阳西瓜爆炸事件以来,膨胀剂在网络上被广泛转载。
事实上,膨胀剂的化学名称是:虫脲。化学成分为:1-(2-氯-4-吡啶)-3-苯基脲,白色至类白色结晶粉末。
据中国农业部官方网站“中国农药信息网”介绍,敌脲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功能特点是:具有细胞分裂素活性的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促进细胞分裂、分化、器官形成、蛋白质合成,增加光合作用,增强抗逆性和抗衰老。用于瓜果类植物,对促进花芽分化、保花保果、膨大果实有良好的效果。
“膨大剂的使用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对不同作物、不同品种有不同的效果。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可以促进果实膨大、提早成熟、提高产量。但如果使用过量或使用不当,“长时间使用后,会引起果实变形、裂果、落果等药害现象。”史志奇表示,氯芬脲不宜乱用。经农业部农药认证研究所登记,可用于西瓜、哈密瓜、甜瓜、葡萄、猕猴桃等。如果在豆芽上使用膨大剂是违法的。什么时候使用、浓度是多少,农业部农药检验所有具体批准。一般情况下每公斤水7.5毫克至10毫克,喷在瓜胚或幼柚上。
使用多少对人体都无害吗?
专家表示,如果使用得当,一个60公斤的成年人吃6吨西瓜没有问题
溶胀剂有害吗?有专家表示,无论使用多少,对人体都无害。这是真的?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张超贤也表示,氯芬脲最早在美国研发,日本于1985年开始生产和使用。据核实,氯芬脲仍在日本注册和使用,注册范围涵盖葡萄、猕猴桃、西瓜、甜瓜、茄子、烟草等农作物。对此,专家认为,我国尚未出台对蔬菜、水果进行膨化剂残留检测的必要性,因为“没有必要”。同时也说明该溶胀剂是比较安全的。
“很多人喜欢吃大蒜来解毒,其实,具有解毒、杀菌作用的正是大蒜素。大蒜素也是有毒的,但只是微量。”与大蒜素相比,膨胀剂的毒性较小,因为膨胀剂存在于蔬菜中。水果和瓜类上的用量很少。由于膨化剂使用过多,导致瓜果变形、空心等,损失者是农民自己。
如果使用得当,每亩土地使用的膨胀量仅占一块口香糖重量的1/3至1/4。若每亩瓜田喷药液30公斤,则需添加膨化剂0.220.3克。如果每亩4000公斤西瓜充分吸收,且0.3克膨化剂没有分解,那么每公斤西瓜中膨化剂的含量为0.克,即0.075毫克。通俗地说,一只1公斤重的老鼠可以吃100公斤西瓜,不会有任何不良影响。如果换算成一个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敌脲”的“无效剂量”就是6吨西瓜。这一数据也表明,植物激素的安全风险极低,不会影响人体健康。
植物激素对人体的危害有限吗?
专家表示,人类一般没有植物激素的特异性受体,只有非常高的剂量才会表现出低毒性。
“植物生长剂作为农业增产增效的重要技术措施,已广泛应用于多种作物,且技术已相对成熟。”史志奇介绍,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是两种不同的东西。这是因为我们人类是高等动物,有一些与动物相同的动物激素受体。例如,克伦特罗是一种-肾上腺激素,可引起恶心、头晕、四肢无力、手颤等中毒症状。含有“瘦肉精”的食物对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和老年人危害更大。
人类一般没有植物激素的特异性受体,一般只有在剂量很大时才对哺乳动物表现出较低的毒性。“比如赤霉素对大鼠、小鼠的毒性,形象地说,每公斤体重15克,致死率达到50%,而10公斤重的狗,每天喂10克,连续喂食。饲喂90天后,未出现不良反应。
植物生长调节剂与农药和化肥一样,在按批准的剂量和浓度使用时,是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投入。大家提倡有机农业固然好,但如果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投入,粮食、蔬菜、水果的产量保守估计至少会下降20%至30%。
丹阳瓜农用什么膨化剂?
专家表示,全国合法的膨化剂生产企业仅有7家。丹阳瓜场使用的膨大剂如果没有注册,就是假的。
这几天,专家们纷纷出来表达对膨化剂的不满。这就让人产生疑问,这个过程中是否存在利益链条?
施志奇表示,这不是国内专家发明的新产品,而是世界上已经使用了几十年的专利产品。据她所知,无法与行业专家形成利益链。她不怕站在风口浪尖,只是觉得瓜农太“受伤”了,受了太多苦,所以她觉得有必要从专业、科学的角度发声。
史志奇点击农业部官网告诉记者,全国合法的膨胀剂生产企业实际上只有七家,青岛根本没有一家企业。“如果在农业部网站上查不到某个生产厂家,那么它生产的膨化剂就是非法的。”事实证明,虽然全国有不少生物农药企业生产膨化剂等植物生长激素,但很多都没有获得国家认证。是的,生产的植物激素应该是“非法”和“假药”。
“丹阳瓜场使用的膨大剂如果没有注册,就是假药,是违法的。”施志奇表示,国家认证的厂家对膨化剂的研发和检测要求非常严格,甚至配方上的标签都是经过国家认证的,一个字都不能改。但不法厂家生产的膨胀剂成分是什么?浓度是多少?由于缺乏监管和检测,安全风险很难说。
记者立即电话采访了经国家批准生产膨胀剂的四川蓝跃科技开发公司负责人。他说他刚从北京开完会回来。这次关于膨胀剂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这与“假药”和瓜农有关。膨胀剂使用不当有一定关系。
拓展代理的发展流程是怎样的?
研发周期至少6年,场效认证2年,残留检测2年,毒理学检测1年,农业部审批1年。
浙江平湖农药厂也是国家批准生产氯芬脲的生产厂家。工厂一位负责人表示,氯芬脲从研发到上市,首先要获得农业部门的批准,然后提交毒性报告、田间残留试验、化学信息、毒理学检测报告……不是一个环节。不见了。氯吡脲的成分和总含量一字不改。四川蓝跃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他们公司的氯吡脲从研发到上市,历时六年。首先,田效认证用了2年,残留检测用了2年,毒理学检测用了1年,农业部审批用了1年。这六年内,凡是未通过生产资质的环节,将立即取消。
什么是现场试验?这意味着氯芬脲喷洒在水果上后,其效果受到严格监控。从喷洒第一天到果实成熟,都要进行监测以了解其对果实的影响。其作用有多大?残留测试是关于施用后分解到土壤、水等中的过程吗?毒性试验是最重要的,必须对环境、生态、哺乳动物进行实验。关于环境,我们主要观察蜜蜂、蚯蚓、鸟类、鱼类、蚕、青蛙等,哺乳动物多用老鼠。“毒理学实验时,每天给老鼠喂一定剂量的氯吡脲,看服用后的结果。一般是老鼠的半致死剂量。”该负责人表示,他们生产的氯吡脲通过了检测。实验表明,如果一只一公斤的老鼠吃了5公斤的氯芬脲,它很可能会死亡,要么是中毒,要么是勒死。
独立的观点
填充剂使用过多
问题不在于是否有害,而在于该不该做。
昨天,对于当前的增大剂争议,各方基本都认为合法增大剂本身无害,但“用量过多”或“使用不当”是否对人体有害,成为新的争议焦点。从中国农科院到江苏省农科院,专家基本都认为“无害”。不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社会学专家昨日对记者表示,从“药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可能是真的,但从规则和原则上看,应该得出不同的结论。
专家表示,在谈论某种物质是否有害时,主张无害的一方往往会谈到一个观点,那就是“如果有害,则要等到一天或一天吃到一定量后才会有害”。一次。”这个说法本身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能不能用、是否应该过度使用,是一个性质和原则的问题。”专家表示,溶胀剂的过量使用,不是对人体是否有害的问题,而是是否应该过量使用、是否应该过量使用的问题。不规范使用。不然相关国家标准为何要规定其用量呢?就像三聚氰胺一样,虽然与膨胀剂相比是被禁止的,但它对人体的危害也必须达到一定的量,“但你能以此为证据,是不是就意味着它可以添加到牛奶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