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pci术后健康教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pci术后健康教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脑梗患者怕脑出血一天吃阿司匹林一百毫克。可以三天吃二百毫克吗?
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药物,广泛用于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和短暂脑缺血发作的患者,在预防疾病的再次发作方面有显著的效果和极高的性价比。
但是,作为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也存在出血的风险,包括消化道出血和脑出血。当然,出血的发生率还是比较低的,而且多数是发生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比如有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病史的患者,长期服用其它伤胃的药物如治疗痛风的非甾体消炎药、激素的患者,有脑动脉瘤或畸形的患者,高龄的患者等。
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时间的有效剂量是75-150mg,才能有效抑制新生血小板的聚集。每天相对固定同一时间坚持服用阿司匹林,可以保证血药浓度的稳定性,持续发挥抗血小板作用。如果因为担心出血而间断服用阿司匹林,那么血药浓度也会出现波动,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会打折扣,从而可能出现再发心血管事件的情况。
既然间断服药不可取,有什么办法减少出血的风险吗?
首先,要对服用阿司匹林者进行出血风险评估,极高出血风险人群不建议服用阿司匹林,高风险人群医生酌情处理。
其次,进行积极的出血预防。对于有消化道疾病或者幽门螺杆菌阳性者,给予积极治疗,服用阿司匹林同时要服用胃粘膜保护剂。有颅内血管瘤或畸形的患者要积极接受治疗。
第三,阿司匹林75mg同样有效,因此出血风险较高人群可以选择阿司匹林肠溶片75mg,每日一次。徐医生建议高龄人群使用最小有效剂量的阿司匹林。
希望以上解答对大家有帮助!
阿司匹林对于预防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是非常有效的,常用于冠心病,心梗PCI术后以及脑梗塞的预防治疗。但是阿司匹林由于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所以如果服用量比较大的话,就有可能引起出血。对于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来说,就需要权衡效益与风险。
题主所说的将一天100毫克的阿司匹林换成三天吃200毫克,也就是说一天吃60~70毫克,是否可以呢?
这需要从两方面去考虑,一方面是减小剂量后它的作用效果是否和原来无明显差异,另外一个就是减小剂量后它的副作用是否会明显降低。
询证医学证据显示,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的有效剂量是70~100毫克,小于70毫克的话,虽然副作用减少很多,但是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也会明显降低。大于100毫克的话,它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不会很明显的增加,但是副作用会明显的增加。
对于胃肠道健康的人群来说,指南推荐100mg。但是对于既往有胃肠道疾病,比如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来说,就可能需要减少剂量,患者可以根据对药物的耐受情况酌情减少,最低使用到75毫克。在患者有胃肠道不适的时候可以服用抑酸药比如质子本抑制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也可以服用保护胃黏膜的药,比如硫糖铝,枸橼酸铋钾等。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不仅可能引起胃肠道出血,还可能引起皮肤粘膜,牙龈等部位的出血,所以对于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来说,需要定期监测不良反应。比如定期去医院查一下凝血功能,检查一下胃肠道。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了解这位脑梗患者是有什么依据担心会脑出血呢?是已经有脑梗死也已经有过脑出血了,两个问题同时存在?那么脑出血的原因是什么呢?如果是原发性的脑出血,尤其是脑核磁共振发现有很多小的出血灶的话,这种情况下是不建议服用阿司匹林的。
有过脑梗死的病人,指南是建议口服阿司匹林来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但也有些情况不能服用阿司匹林。
1.对阿司匹林过敏的;
2.急性或严重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
3.曾经因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发生哮喘的;
4.出血体质或凝血功能障碍的、血小板减少的;
5.严重的肝功能、肾功能损害的;严重的心脏衰竭;
6.高血压没有控制的,多发脑出血的病史,要进行大手术的,这些也不建议同时服用阿司匹林。
预防脑梗死一般建议服用肠溶阿司匹林,肠溶阿司匹林一般是100mg一片,所以建议每天一片,就是每天100mg,不过每天75mg阿司匹林也是能达到预防的效果的。但由于阿司匹林的半衰期很短,所以并不建议隔天吃,或者吃两天隔一天,其实应该也能买到25mg的肠溶阿司匹林,也可以一天吃3片25mg的,也就是每天75mg,同样能起到预防作用。
如果实在买不到25mg的,一定要100mg吃两天停一天也不是完全不可以,但其实出血风险并不因为这么吃就减少多少。还是提醒这位脑梗的朋友,如果有出血风险就不要吃阿司匹林了!如果并没有怀疑自己会脑出血的理由,完全可以正常吃,没必要吃两天停一天。
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治疗药花多少钱?
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治疗药花20000元。出现了急性心肌梗塞,应当尽早让家里人帮忙呼叫120,自己减少运动,至医院后行心电图,抽血查心肌三项。PCI术后还需要长期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心脏搭桥手术和支架相比,哪种后期效果更好呢?
现在搭桥和装支架已过时了,有可不搭桥不装支架的方法叫心脏逆向生长法,即利用装支架的方法将气囊上装塗治癌症的药紫彬醇,用导絲送到心血管狹窄处让药将血管班块消滆掉,让血管腔得到恢复。
脑科也和心脏一样可以放支架,也有搭桥的搞法。道理是一样的,就是如何恢复大面积缺血组织的供血。
医生很喜欢这个比喻:心脏(大脑)就像一个房子,有门,有水路,有电路。冠心病(脑梗塞)就是水路堵了,介入医生也常自嘲为“管道工”。
什么是放支架? 就是通过一种特殊的输送系统把支架放到血管里面,把血管撑开。
搭桥是如果局部狭窄比较严重,或有其他病变,不适合做支架,跳过病变部位,用人工的血管或者其他部位的自身血管把病变两边重新链接起来。
那哪种方法比较好呢?其实是各有短长,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一种方法绝对好,就不会存在另外一种方法。
笼统地说,现在放支架与搭桥手术,病人远期存活率相似。
支架的优点在于操作方便、微创,就皮肤一个针孔,在一定程度上能重复进行,对医生的操作水平相对没有要求那么高,但术后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另外心绞痛症状复发需要再次介入治疗的相对较多。
而搭桥手术后症状复发的相对较少,但手术创伤较大,手术风险高,对医生的操作要求高,搭桥一般只搭最重要的,一段时间后其他部位的血管仍然可能在狭窄,重复手术几乎不可行。
所以到底怎么选择,还是需要专业的医生综合评估。
现在对于冠心病的治疗,心血管界有一个一般规矩,那就是:“能吃药的不放支架,能放支架的不做搭桥”。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心脏搭桥手术和支架手术相比,其预后效果和病变的类型、手术的操作和术者的技术等因素密切相关。换言之,在术者水平技术一致的前提下,其预后好坏与否,主要是和病变的类型相关。
冠心病又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主要是因为供应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性狭窄,而导致心肌缺血的一类疾病。在手术治疗方面,主要包括心脏支架植入手术和搭桥手术。
心脏支架植入手术是由心内科完成的,是一种微创手术,不需要开胸,而搭桥手术是由心外科医生完成的,是一种需要开胸的有创手术。不难理解,从患者层面,很多患者愿意选择微创的心脏支架手术,因为创伤较小。
然而,对于一些复杂的特殊情况的血管病变来说,心脏支架手术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比如说,严重的左主干+三支病变,多支钙化性病变等,如果行心脏支架手术的话,可能会出现支架数量过多、支架贴壁不良等问题。
所以,在专业层面,医生会根据特殊的评分系统来评估,哪一种手术方式对患者来说,能更加获益,包括费用方面。
总而言之,冠心病患者应该选择哪一种术式,应该由医生根据病变情况而定。一些搭桥手术患者的预后很好,效果并不亚于心脏支架手术,所以,也不必恐惧开胸手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pci术后健康教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pci术后健康教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