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个或几个脆弱的时刻——当你所爱的人爱上别人、近亲突然去世、或者你被医生告知你得了绝症……这个时候,你应该逃避还是面对?我们先来听听网友的意见:
意见一:当然是逃避。我想我会不惜一切代价逃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一切,等待时间治愈创伤。
意见二:该面对的就得面对,所以就正面面对吧。最坏的情况就是喝掉,酒醒之后一切就都结束了。
心理学家如何理解这些痛苦和“损失”?对付他们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德国心理学研究者施奈德在研究了人们遭遇“损失”时的反应后,提出了一个8阶段模型。主要的发展背景是:了解损失、经历损失等。最初的困惑-通过发现问题积极的一面来延缓内心无助和绝望的感觉-放弃对过去的执着拒绝经历悲伤-(4)意识到悲伤的程度,感受最痛苦、孤独和绝望-(5)接受“失去”,原谅自己和他人-(6)开始正常的生活,告别悲伤-(7)重新认识损失并从中成长-(8)将“损失”转化为新的依恋,获得精神成长。
从这个发展模型中我们可以发现,当人受到打击、变得脆弱时,人的本能反应几乎都是逃避,比如强迫自己不去回忆,或者否认某件事发生过。所以,回避是人正常的第一反应,但只是一个阶段。如果我们想要成长,就必须经历“面对和处理悲伤”的阶段。
然而,有些人总是逃避痛苦或强颜欢笑,认为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其实这种做法只能暂时让人感觉不痛,反而会停滞我们的成长。因为所有的情绪都是巨大的心理能量,当我们压抑悲伤时,我们就压抑了很多能量。这个时候,我们根本无法幸福地生活,甚至下次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生活中的一切,无论快乐还是痛苦,都可以让我们从中学习和成长。所以,我们要有勇气面对它,触摸内心的悲伤,给它一个表达的机会。只有当这种悲伤倾泻而出时,我们才能理性地分析这些损失,从中获得感悟,原谅自己和他人,并振作起来面对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