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方上周四称饺子中的甲胺磷“极不可能混入中国”后,中日“毒饺子”事件再次掀起轩然大波。日本媒体上周末反应强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虽然肯定了中方的态度,但一些媒体却用了激烈的言辞,仿佛“毒饺子”事件的调查“只让日本宣判,不让中国发言”。日本共同社3月2日报道称,由于日中警方因“毒饺子”事件起因发生冲突,日方认为磋商“为时过早”,原计划两国食品安全磋商国家被推迟。
日本媒体质疑中方结论
中国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副主任余新民2月28日对外通报,“饺子中毒”事件系人为案件。此外,甲胺磷的泄漏极不可能发生在中国境内。由于这一结论与日本警方此前的调查结果不一致,日本警视厅迅速做出反应,媒体也形成了激烈的反华舆论场。看来“毒饺子”并不是“双边调查”,而是只有日方说了算。
日本媒体连日来发表长文表达不满。《产经新闻》2月29日发表文章称,日中合作调查因中方不协助态度而失去了方向。《读卖新闻》3月1日发表题为《中国是否逃脱了饺子事件真相》的社论称,中方通过对包装袋的检查得知,甲胺磷可以渗透到包装袋内部。这是为了强调“在日本是可以混的”,但这种想法并不能得到大多数日本民众的认可。《每日新闻》3月1日还列出了标题“这样的结局没有说服力”。
2月29日,右翼政客、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记者会上公开批评中国,称“如果不澄清饺子事件,世界就不会相信中国”。当《产经新闻》把这句话放在标题里时,就变成了“世界不会相信中国有毒饺子”。
病例正在影响“中餐”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日双方均表示“田洋饺子”中毒事件为个案,但日本部分媒体报道仍针对中餐,让单一案件发酵成一类食品甚至全部中餐问题。《读卖新闻》在他的网络版中打开了《中国饺子问题》专辑。2月29日,日本NHK电视台晚间新闻连续播出“饺子事件专题”。节目采访了在超市购物的家庭主妇。许多人表示他们不会再购买中国食品。同时,主持人还表示,由于中国饺子事件的影响,日本饺子皮的销量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增长了约20%至30%。当天,日本电视台还专门讨论了中餐问题。主持人甚至提出10年内不从任何国家进口食品的极端论点。
福田首相肯定中方积极态度
当日本媒体将“毒饺子”事件升级时,日本政府高官仍保持客观冷静。日本首相福田康夫28日晚站出来肯定中国的行动。他认为,“中国警方召开新闻发布会是为了表明中日双方共同努力对事件进行详细调查,中方的态度非常积极,中方也希望尽快调查原因,明确责任”。此后,福田在第二天的国会上表示,“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政府之间会发生冲突,公民之间也会发生冲突。为此,必须努力解决这个问题。”日本外相也表示,“毒“饺子”事件不会影响胡锦涛主席访日。
事实上,并非所有日本人都像一些媒体所说的那么极端。作家麻生精一郎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日本媒体的报道太过分了,有点“过分”。事实上,这样的事件在每个国家都有发生。他的感觉是,中国人不太关心食品安全问题,而日本人则太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