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食物和药物是密不可分的。那时,人们还处于最原始的觅食生活方式。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并认识到许多食物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药用。它可以充饥,还可以治疗一些简单的疾病。
正是因为食物也是药物,药物也被消耗,食物也有其性味,有良好的滋补和治疗作用。因此,古代医家常常把食物的功能、主治等同于药物,甚至将食物的功能等同于药物。将食物视为处方。例如,牛肉作为食物可以补脾胃、补气血。古代医家将牛肉的功效与中药黄芪等同起来。又如清代医家张鲁在《本经逢原》中说:“西瓜能止渴阳明、退热,故名天圣白虎汤”。这是西瓜与清热名方的比较。白虎汤”。食品在中药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中医有四气五味及其归经理论。“药食同源”。因此,食物也有寒、凉、热、温、辛、甘、酸、苦、咸、食经归经之说。
四气:寒、凉、温、热
所谓四气,又称四性,即寒、凉、温、热。加上不寒不热的平性,有人称之为五性。了解食物的四种属性可以为人们的饮食偏好和禁忌提供很好的指导。中医认为,治疗热证的药物多为寒性或凉性;治疗寒证的药物多为温性或热性。《神农本草经》云:“寒以热药,热以寒药。”
同样,凡是热性或温性的食物,都适合寒证或阳气不足的人;凡是寒凉食物,都适合热证或阳气旺盛的人食用。也就是说,寒证患者或阳气不足的人应忌食生冷食物;热证患者或阴虚者应忌食温性食物。冷与凉、暖与热是程度的区别。温不如热,凉不如寒。温热性食物具有温中散寒、壮阳的作用,寒凉性食物一般具有清热泻火、滋阴生津的作用。清淡食物是指性质比较温和的食物。
不了解食物的本质,就很难了解饮食的宜忌。食物的入口就像药物治疗疾病一样。合则对人的脏腑有益,不合则对人的脏腑有害。
寒凉食物:凡是寒凉食物,均具有清热、生津、解暑、止渴的作用。适用于热病或阳气旺盛、火盛者;适用于体质虚寒、阳气不足的人。它不适合人们。
寒性食物举例:如绿豆、芹菜、菊花脑、马兰头、枸杞头、柿子、梨、香蕉、冬瓜、丝瓜、西瓜、鸭肉、田螺、金银花、肥海带等。
温热性食物:热性或温性食物大多具有温中散寒、养阳暖胃等功效,适合阳虚怕冷、虚寒者;热病、性病及阴虚火旺者。这就像火上浇油一样。
热性食物如:羊肉、狗肉、鸟肉、胡椒、生姜、茴香、砂仁、肉桂、红参、白酒等。
另外,饮食习惯也要适应四时气候。这就是说,在寒冷的季节要少吃生冷的食物,在炎热的季节要少吃温热的食物。饮食禁忌也应随四时气候而变化。
总而言之,食物的本质就像药物的本质一样。应根据食物的性质,结合体质、疾病性质、四时气温变化,灵活掌握饮食适宜和禁忌,合理选择、科学组合。
五味:辛、甘、酸、苦、咸
五味是指食物的五种味道:辛、甘、酸、苦、咸。其实,也有淡味和涩味之分。习惯上以淡为甜,以涩为咸。不同的味道有不同的功效和作用。
辛味入肺、大肠,有发散作用。它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液的分泌,增强淀粉酶活性,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具有祛风散寒、疏通经络的作用。例如,患有风寒感冒的人宜吃生姜、葱、紫苏等辛辣食物,以祛除外寒;因寒气郁结而胃痛、腹痛、痛经的人宜吃辣椒、茴香、胡椒、砂仁、砂仁。肉桂等辛辣食物可行气散寒止痛;风寒湿证患者应适量饮用辛辣白酒或药酒。用于祛风散寒,温经血脉。
味甘入脾、胃,有补虚强壮的作用。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五脏虚者,宜食甘味之品。虽然甜味可以补气血、消除肌肉紧张、排毒,但吃太多甜食很容易导致体重增加,是引发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原因。因此,这些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应控制甜食的摄入。
酸味入肝胆,有涩涩作用。适用于慢性射精、慢性痢疾、慢性咳嗽、慢性哮喘、出汗过多、脱水、尿频、遗精、滑液精等患者。其酸味还可增进食欲,健脾开胃,增强肝功能,并提高钙、磷的吸收率。但吃太多酸会导致消化紊乱。
苦味入心、小肠,能清泻除湿。适用于热证、湿证患者。例如苦瓜,味苦,性寒。将苦瓜用于炒菜或作为餐食。其苦味能清热,达到清热明目、解毒泻火的功效。适用于热病烦渴、中暑、目赤、疮毒等症。如果有疖子或肿胀,请服用。又如绿茶,味苦、甘、凉。它还具有清心益智的功效,适合夏季饮用。具有清脑除烦止渴、消食化痰的功效。
咸味入肾、膀胱经,能软坚散结、润肠。患有肺结核、肿块、便秘者宜食。咸味食物主要是海鲜和某些肉类。例如,海蜇味咸,具有清热化痰、消积、润肠等功效。对于痰热咳嗽、痰核、腹胀、小儿积滞、大便干燥者最佳。海带味咸,具有软坚化痰的功效。适用于瘰疬、瘰疬、痰火结核患者。猪肉有咸味。除了滋阴之外,还可以润燥。也适合发烧、体伤、干咳、便秘的人食用。
可见,食物的五味与人体健康直接相关。食物五味禁忌不仅要与食物的四气、经络归性相结合,还要考虑季节变化、疾病性质和体质,形成综合的五味禁忌理论。中医食物五味理论是指导传统饮食禁忌的重要依据。五味调和,脏腑受益,人体健康;偏爱五味,或未遵循适当的禁忌,就会导致五脏失衡而引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