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医生告诉我,现在来减肥诊所要求减肥的人有相当一部分是瘦子和年轻人,他们减肥不是为了健康,而是因为瘦就是美。”中国肥胖工作组组长陈春明教授在分析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减肥态度调查结果时,对我国减肥诊所的现状感到非常担忧。
受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公室和中国肥胖工作组委托,英国ISK研究公司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有减肥意愿且曾使用过减肥产品的人士进行了电话采访12个月。
研究人员发现,我国减肥人群存在四大误区:
误区之一:对减肥目的的误解
首先,80.7%的受访者使用减肥产品是为了保持更好的体型,而只有24.3%的人使用减肥产品是为了让身体更健康。这说明大多数节食者对于减肥的目的存在误解。
误区二:大多数人认为减肥是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事情。如果他们做不到,他们就会放弃。
调查数据显示,95%的受访者使用过减肥保健品,约18%的人使用过减肥药物。其中超过一半的人经常更换减肥产品。51.8%的人使用某种产品的时间不到两个月。有些水果经常用于减肥饮食,而另一些水果则由于热量和营养含量高而根本不被营养学家推荐。陈春明教授指出,很多人希望在一两个月内减肥立竿见影。如果他们不能减掉多少体重,他们会立即放弃这个产品,并用其他产品代替。事实上,短时间内快速减肥并不利于健康。她表示,从调查中可以看出,31%的受访者希望快速减掉10公斤以上的体重。事实上,如果你在30岁到40岁的时候,如果你能保持体重而不增加体重,那么你就已经减肥了。减肥是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减肥产品应与合理饮食和增加运动相结合。调查显示,45%的减肥者不考虑通过运动和饮食控制来辅助减肥。即使在知道应该控制饮食的人中,也有约41.6%的人认为只吃水果、蔬菜和其他素食而不吃油腻的食物就可以减肥。陈教授表示,运动和饮食控制是减肥的必要辅助手段。在服用减肥产品的同时,应保证每天进行一小时的中等强度运动,以消耗体内多余的能量。在饮食方面,要注意饮食均衡、多样化,而不是简单地不吃主食或肉类。即使糖对肥胖也无害,但也不宜吃得太多。
误区三:选择减肥产品时不关心作用机制,而是一味追求短期内能减掉多少公斤。
调查显示,610名受访者曾使用过50多种减肥产品。一款产品最多的用户不超过20%的人。10%的人甚至不记得自己使用过哪些品牌。关于他们使用过的减肥产品的作用机制,4%-5%的人知道它燃烧脂肪,20%的人认为它有胃肠道作用,不到15%的人知道它减少脂肪吸收或抑制食欲,41.7%的人甚至不知道自己使用的保健品是如何起到减肥作用的。陈教授表示,在不了解减肥产品作用机制的情况下盲目使用减肥产品是危险的。
误区四:46%的受访者认为减肥是自己个人的事情,不会考虑请医生帮助制定减肥计划。其中56%的人认为他们可以自己解决。
减肥是治疗疾病的过程。为了健康着想,应该去大医院的减肥诊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陈教授表示,肥胖不仅是一个美容问题,更是一种慢性病。肥胖的治疗是医生的责任,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有些节食者不顾自己的体重是否超过体重标准,盲目使用减肥产品。这很危险,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据了解,世界卫生组织对肥胖和超重给出了明确的标准。当你的“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身高m2超过25时,就被认为是超重;当它超过30时,你就被认为是肥胖。例如,身高1.6米的人,体重在48至64公斤之间就被认为是健康的。如果他的体重超过64公斤,就被认为是超重。如果他的体重达到78公斤,就被认为是肥胖。身高1.75米的人,体重达到77公斤就属于超重,体重达到94公斤就属于肥胖。因此,减肥是一门科学问题,也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减肥与否是有量化指标的,不能随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