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因头痛住院几小时后就变成了瘫痪植物人。住院68天里,他分享了130多瓶‘人体白蛋白’,平均给病人注射了50多瓶生理盐水。”医院还涉嫌伪造专家会诊记录和专家手术签名……”4月26日,平顶山市徐老师向本网报道了妻子在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不幸经历。
4月27日上午,在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病房,记者见到了正在护理妻子的徐老师。徐老师的妻子王秀云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唯一能做的就是眨几下眼睛。
据徐先生介绍,其妻子王秀云因连续几天头痛,于2009年12月13日到平顶山市第152医院就诊。经过检查,医生说没有什么大碍。可能是劳累过度造成的。她该回家休息几天了。能。16日下午5点左右,王秀云独自步行前往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复查。医生建议他对头部进行全面检查。下午6点左右,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接下来,科室医生表示,症状可能是脑干梗塞,建议住院观察。由于王秀云当时精神紧张,血压高达198/108。医生立即安排王秀云住进重症监护室,并给她注射了强效降压药硝普钠。30分钟后,她的血压降至100。由于血压下降过度,他陷入昏迷。这时,正在为妻子办理入院手续的徐老师收到了医院的第一张病危通知书。正是这种昏迷,让王秀云没能再次完全清醒过来。
问题一:误诊、误判、违规用药治疗?
“当核磁共振没有发现异常时,王助理医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急忙将王秀云定性为‘脑干梗塞’,并违规使用‘硝普钠’。30分钟后,我妻子出现头痛。她病情加重,言语不清,因血压过度下降陷入昏迷。第二天早上,妻子浑身孔窍出血,下午医生给妻子做了“脑干支架”手术。知道患者已经出现过出血的情况,而我妻子使用的是“替罗非班”和“尿激酶”,而且盐酸替罗非班说明书上的注意事项明确注明,一年内有出血史的患者禁止使用。“盐酸替罗非班和尿激酶。替罗非班联合溶栓药物的安全性尚未确定。”徐先生在咨询了多位专家后质疑道。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薛主任认为:“患者当天来到医院后,经过询问患者病情并做了肢体反应测试,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患者有脑梗塞的一般特征,应考虑是否有急性脑梗塞的可能,患者需常规使用替罗非班,以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保证术后血管畅通。由于当时病人的情况非常危急,如果不接受这样的特殊治疗,他可能连命都救不了。现在应该是最好的结果了,至于质疑我们的家属是否用药不当,还有待确定。”
“盐酸替罗非班和尿激酶联合使用,在国内外医学史上还没有定论。他们明知病人已经出血,居然把这两种药联合使用。这不是一个案例。”你要在人身上做实验吗?”对于薛主任的解释,徐老师非常生气。
问题二:伪造专家会诊记录?
徐老师后来了解到,“医院的专家会诊记录显示了本市两家医院的两位主任医师的会诊意见。事实上,当晚有一位主任医师来查看患者病情,并没有参与会诊。另一位主任医师并不知道他当天就去医院会诊。后经证实,介入治疗记录上的主刀医生签名并非郑州某医院专家的签名,而且假签名者还写错了专家姓名三个字。两个字。”
薛主任解释道:“专家会诊记录里的一位主任医师确实是自己来的,但他要询问病人的病情必须经过我们的许可。另一位主任医师是我们放的哪家医院的两位主任医师,名字写错了。”但主刀医生绝对是郑州一家大医院的专家,我们医院的很多医生和护士都可以作证。”
问题三:住院期间用药过量?
徐老师说:“我在第一人民医院住了68天,一共使用了130多瓶‘人血白蛋白’,医院里存在明显的用药过量现象。”
“患者当时病情非常危重,肺部感染严重,体力消耗严重,营养不良。使用血蛋白注射可以增强体质,有利于控制感染和后期康复。”在回答家属的提问时,薛主任显得很委屈。
问题四:住院名单问题多吗?
徐老师接过几页的收费单,愤怒地说:“住院68天后,我平均每天要用50多瓶大瓶盐水和其他药品?吸痰护理平均用了50多瓶。”一天18次,但是每天用了25次吸痰管平均每天用28小时?吸氧平均每天用38小时?……后来咨询了知名人士。国内专家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每天给病人注射如此大量的生理盐水,每次洗澡就够了。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胡护士在回答家属对该清单的疑问时解释道:“患者住院期间,有几种护理需要使用生理盐水。比如,每人需要一瓶生理盐水。”吸痰护理。患者气管切开后,痰量较大,感染严重,以免气管插管内出现痰痂,造成反复感染。吸痰管是一次性使用的,所以使用的比较多;每天需要同时给病人注射几种药物,都需要使用微型泵,所以时间会出现28小时一次。住院期间,患者依靠自助吸氧和呼吸机辅助吸氧来维持呼吸,我们不能摘除呼吸机,因为我们担心患者随时需要呼吸机。当呼吸机不使用的时候,我们要计算呼吸机使用的时间,所以吸氧的计费时间肯定会很长。所以我们的收费单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医院明显是在狡辩,吸引管只是一次性的,怎么可能每个病人的吸引护理都需要一瓶盐水呢?”徐老师认为,医院收费明显过高。
据了解,2010年12月9日,徐老师将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诉至卫东区人民法院。目前,法院正处于调查取证阶段。
“前段时间,医院领导打电话给我,说我们可以商量一下要多少钱,不要把事情闹大。我拒绝了。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医生可以直接为人的死亡买单。”,而不必承担刑事责任?”对此,徐老师显得很困惑,也很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