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动物肉不如禽肉,禽肉不如鱼肉”。鱼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一直是人们喜爱的食物。我们的祖先在最初创造汉字时,就把“鲜”字归属于“鱼”部分,并把鱼视为“鲜”中的极品。各种创新的吃鱼方式让鱼备受追捧。吃鱼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食用不当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导致致命疾病。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常见的饮食错误,并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生吃鱼片易引发“肝吸虫病”
很多人喜欢生鱼片的新鲜和美味,却不知道生吃鱼对肝脏的伤害很大,很容易导致肝吸虫感染,甚至肝癌。
据营养健康专家介绍,肝吸虫病是一种主要由肝胆病变引起的寄生虫病。人们通过食用含有活肝吸虫囊蚴的生的或半熟的淡水鱼、虾和淡水螺而被感染。概率极高。目前,我国仅广东省就有数百万肝吸虫患者,其中不少人因食用生鱼、虾而染上疾病。吃鱼和肉有助于保护大脑
临床常见症状有乏力、上腹部不适、消化不良、腹痛、腹泻、肝区钝痛、肝肿大、头晕等,严重感染可引起肝硬化、腹水,甚至晚期死亡。
提醒:
很多人认为,生鱼片如果拌上酱醋,里面的肝吸虫就会被杀死,就可以放心食用了。但事实上,用一般的调味品,如酱油、醋、芥末、酒精等,很难杀死生鱼片。即使将鱼片放入90的热水中,如果烹饪时间过长,也无法将其杀死。不足的。
因此,生鱼片还是少吃为好。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肝吸虫寄生在人体内,起初几乎没有任何症状。有些人可能十几年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当他们发现时,往往为时已晚。建议长期吃生鱼。建议感染者到医院检查,确认是否感染。
吃鱼胆解毒却无法解毒
鱼胆是一味中药。中医常用它来治疗目赤、胆痛、咽喉肿痛、恶疮等。
因此,民间广泛流传吃鱼胆可以清热解毒、明目止咳。因此,鱼胆虽然味道苦涩,但总有人跃跃欲试。吃鱼胆极其危险,很容易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的伤害。
专家指出,鱼胆中含有水溶性“鲤鱼醇硫酸钠”等剧毒毒素。这些毒素耐热,不会被酒精破坏。因此,无论鱼胆是煮熟的还是生吞的,或者与酒精一起服用都会引起中毒。
鱼胆中毒起病急、病情凶险、死亡率高。轻度中毒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肝肿大、黄疸、肝区压痛、少尿或无尿、肾区叩击痛等症状。如果抢救不及时,可能会出现肝损伤。肾衰竭直至死亡。
患者的中毒程度一般与鱼类胆囊内胆汁的多少有关,因此吞食较大鱼类的胆囊更容易发生中毒。
提醒:
未经允许,个人不得食用鱼胆。有饮食要求的患者应在中医指导下合理食用。
空腹吃鱼可能引发痛风
在减肥潮流日益盛行的今天,很多人喜欢只吃蔬菜而不是正餐。空腹吃鱼很常见,但这可能会导致痛风发作。痛风是一种因嘌呤代谢紊乱导致组织损伤,导致血尿酸升高的疾病。
绝大多数鱼类本身都含有丰富的嘌呤。如果空腹食用大量含嘌呤的鱼,而没有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来分解,就会导致体内酸碱平衡失衡,很容易诱发痛风或加重痛风患者的病情。
建议:
吃鱼之前,个人可以吃一些含有碳水化合物的低脂食物,如杂粮粥、荞麦粉、芋头等作为底料。进餐时还可以吃一些含淀粉的菜肴,如蒸红薯、甜玉米、土豆等,作为底料。这样可以平衡体内的酸碱度,减少嘌呤的危害,保护身体健康。
杀死并吃掉剩余的毒素对身体有害
大多数人认为鱼越新鲜越好,所以喜欢生吃,认为这样可以保证鱼的美味和营养。但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无论是人工饲养的鱼还是野生鱼,它们体内都含有一定的有毒物质。
如果把鱼活活杀了立即吃掉,鱼体内的有毒物质往往来不及完全消除,鱼体内的寄生虫和细菌也没有完全死亡。这些残留的毒素很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学习做鱼鳞汤可预防骨质疏松
另外,宰杀生吃的鱼蛋白质分解不完全,营养成分不足,口感也不是最好的。
建议:
购买活鱼回家后,可以将它们放在干净的水中一两天,然后再宰杀。最好将杀死的鱼放在清水中浸泡一个小时左右,以尽可能蒸发掉鱼体内残留的毒素,减少有毒物质对身体的危害。
鱼死后几个小时最好再煮,因为放置一段时间后,鱼的结缔组织逐渐开始软化,肉质变得鲜美香浓。这个时候做饭味道最好。
不可否认,鱼确实是一种非常好的健康食品,但正确的吃鱼方法才能真正有益于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