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我们人体生理功能和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期。让我们跟随春天的脚步,开始我们的春季养生吧!首先,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必须服从春夏秋冬四时阴阳盛衰的规律,适应季节的变化。每年气候由热变冷,才能保持健康长寿。饮食保健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必须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和人体的生理特点,确定不同的饮食原则和要求。
原则一:早春选择热量较高的主食,并注意补充足够的蛋白质。
早春时节,气温还比较寒冷,人体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来维持御寒功能。
因此,早春时节的营养结构应以高热量为主。除谷类外,还应利用大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及时补充能量物质。
另外,寒冷的刺激会加速体内蛋白质的分解,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引发疾病。因此,早春期间,还需要补充优质蛋白质食物,如鸡蛋、鱼、虾、牛肉、鸡肉、兔肉和豆制品等。以上食物中都含有丰富的蛋氨酸,蛋氨酸具有增强机体抗寒能力的作用。
原则二:适当增加饮食中水果和蔬菜的比例,以吸收足够的维生素和无机盐。
春天是气候由寒冷转温暖的季节。气温变化很大。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开始重新出现并变得更加活跃。它们很容易侵入人体,引发疾病,如口角炎、舌炎、夜盲症以及春季常见的一些皮肤病等。疾病等,多是由于少吃新鲜水果、蔬菜而导致营养缺乏所致。因此,饮食中应适当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比例,以吸收足够的维生素和无机盐。
卷心菜、油菜、甜椒、西红柿等新鲜蔬菜,柑橘、柠檬等水果,富含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萝卜、苋菜等黄绿色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可以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可以增强对各种致病因素侵袭的抵抗力;还应食用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此类食物包括芝麻、青菜、菜花等。
此外,从科学饮食的角度来看,春季还应强调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营养素摄入的相对比例,以增强抵抗力,防止暴饮暴食,避免引起肝功能障碍和胆汁分泌异常。
原则三:饮食清淡,忌油腻、生冷、刺激性食物。
春季应由冬季的厚重味改为温热平淡的食物。在动物性食品方面,应少吃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因为吃油腻的食物很容易导致人体产生饱腹感和疲劳感。食物宜温热,忌生冷食物。胃寒的人可以常吃一些生姜来祛寒暖胃。
原则四:春季饮食宜减酸增甜,以养脾。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春季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意思是春天来了,人们要少吃酸的食物,多吃甜的食物。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补充人体的脾胃之气。
春季是肝气旺盛的季节。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肝属木,脾属土。土与木是相冲突的。也就是说,肝脏过度活跃会损伤脾脏,影响脾脏的消化功能。中医认为,五味入五脏,酸入肝,甘入脾。因此,多吃酸味食物会增强肝脏的功能,使本来就亢盛的肝气更加活跃,从而损伤脾胃之气。
鉴于此,春季饮食保养宜选择甘温食物,忌酸涩食物,以补脾为主,可多吃大枣、山药、锅巴等。
原则五:金钱买不到春天,正是消脂排毒的好时机。
整个冬季,大多数人都处于冬眠状态:隐居、运动较少,偏爱富含脂肪和风味的食物。冬季过后,体内堆积大量脂肪和毒素。有句老话说:“千金买不来春天”,意思是“春天正是消脂排毒的好时节”。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盲目相信民间的排毒药物。其实单纯的苹果和鲜牛奶就有很好的排毒作用。
尝试早上喝一杯鲜牛奶并吃一个苹果。性温和有益,还具有解毒作用。其他水果,如草莓、樱桃、葡萄等也有很好的排毒作用。还有海带绿豆汤,因为海带中的胶质成分可以促进体内有毒物质的排出。绿豆性寒,能清热解毒。因此,喝了此汤,毒素自然会随着肠道排出体外。
原则六: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适当补充膳食补充剂。
祖国医学提出“春季养生,食补”。但要根据春季人体阳气渐盛的特点,选择均衡进补的饮食,以免适得其反。以下几类人最适合春季进补:早衰的中老年人;患有各种慢性病、身体瘦弱的人;腰酸头晕、面色萎黄、精神萎靡的人;春季气候变化剧烈,受凉后容易反复感冒的人;过去有过春季哮喘发作史但现在没有发作的人;夏季低烧者。
凡是属于上述情况的人,都可以利用春季的季节,根据自己的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食补来预防和治疗疾病。详情如下:
1、体质虚寒的人可以多吃核桃、枸杞等温热的食物;
2、湿气严重者宜吃化湿为食的食物,如干荷叶、莲子等。
3、老年人若因阴虚而出现内热,可先采用清补法。此类食物有梨、莲藕、荠菜、百合、甲鱼、田螺等。此类食物性凉,食用后有清热泻火的功效,有助于改善体质不佳的情况。健康。
4、生病或病后康复的老年人的进补一般应以凉、素、鲜、味美、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可以用大米粥、薏米粥、红豆粥、莲子粥、青菜泥等。避免吃过甜、油炸、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损害肠胃功能。
5、儿童和老人还可以将一些橘子皮、萝卜、梨或荸荠煮成茶喝,可以理气化痰、清热润肺,保护呼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