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器官移植医院是哪19家(广东省器官移植研究中心)

栏目: 健康 编辑: 争兴健康网 浏览量: 320

过去,人体器官患病或衰竭就等于被判了死刑,而且没有治愈方法。

从18世纪末开始,科学家们就开始探索器官移植,移植技术也被誉为21世纪医学的“皇冠”。如今,单器官移植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那么如果多个器官出现问题,能否通过“打包”更换来摘除“皇冠”上的“明珠”呢?

广东省器官移植医院是哪19家(广东省器官移植研究中心)

1993年,广东医学专家开始探索多器官移植。不久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器官移植中心首席专家何晓顺等人为一名72岁的老人成功“安装”了新的肝脏、胰腺和十二指肠治愈了困扰他多年的疾病。肝胆疾病和糖尿病。该患者也成为世界上接受多器官移植的最年长患者。

日前,南方日报记者探访了中山市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这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定期进行多器官移植的中心之一。让我们在这里揭开多器官移植的神秘面纱。

1

从“单一”到“多”

2004年5月,中山市第一医院团队首次成功为一名女性胰腺癌伴多发肝转移患者进行腹部多器官移植手术。这也成为亚洲首例成功的上腹部多器官移植手术。

1954年,美国医生默里成功地在同卵双胞胎之间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例肾移植手术。接受者活了8年。

从此,器官移植被正式视为疾病的医学治疗方法。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发展,单一器官移植已成为相应器官衰竭患者唯一有效的根治方法,也是常规手术。

然而,人体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整体。当其受到严重损害时,很容易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如肝衰竭合并糖尿病、糖尿病合并肾衰竭等。此时,单一的器官移植已经无法挽救患者的生命。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一旦出现多器官衰竭,就相当于被判了死刑。

多器官移植可以用来治疗严重疾病吗?

1960年,匹兹堡大学斯塔兹尔教授等人率先开展多器官移植动物实验;1966年,明尼苏达大学的Kelly和Lillehei成功地进行了第一例胰肾联合移植手术。移植后受者血糖保持正常,存活时间为2个月;1983年,Starzl移植中心完成了世界首例临床腹部多器官移植手术。移植的器官包括肝脏、胰腺、胃和小肠,但手术以失败告终。

1993年,中国广州。

中山大学第一医院移植科何晓顺教授开始探索多器官移植的动物实验。十一年后的2004年5月,他的团队首次成功为一名患有胰腺癌和多发肝转移的女性患者进行了腹部多器官移植手术。当时引起轰动,被卫生部、科技部评为优秀。“2004年度中国医学科技十大新闻”。

中山大学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王东平教授表示,现在,上腹部多器官移植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义,是指肝脏和十二指肠、胰脏相连的整体移植。肝十二指肠韧带。“2004年,第一例多器官移植采用传统方法,患者上腹部全部组织器官,包括肝脏、胆囊、脾脏、胰腺、胃、十二指肠、大小网膜以及部分小肠,被一次性切除,然后换上健康的肝脏、胰腺和十二指肠。”

这种传统的手术方法需要将患者的整个上腹部“挖空”,侵入性大、难度大。同时,早期的免疫抑制概念认为,移植的器官越多,免疫抑制就越强。高强度免疫抑制方案导致致命性术后感染发生率高、吻合口愈合延迟等问题。因此,早期的多器官移植手术虽然取得了成功,但大多数患者因术后肿瘤复发、感染、肠瘘等原因而死亡。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

何晓顺说,这些早期患者大多患有晚期恶性肿瘤,如胰腺癌肝转移、胃癌肝转移、肝门部胆管癌等,肿瘤可能会复发,因此寿命普遍较短,且多器官移植有风险。这只是一个“尝试一下”的选项。

2

技术革命

传统手术需要将上腹部“排空”。改进后的手术方式保留了患者原有的胰腺和十二指肠,但同时移植了新的整块肝-胰-十二指肠。手术规模仅相当于肝脏移植。

多器官移植是治疗多器官疾病的方法,但手术规模巨大。这条路能否变得更顺畅,风险降低,给更多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何晓顺的团队开始探索。

“以前认为手术适应症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但实际上恶性肿瘤患者的多器官移植效果并不好,是否可以将手术对象改为良性肿瘤患者?”终末期肝病和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出发点是从被动切除肿瘤到主动替代衰竭器官?”在何晓顺看来,这更符合器官移植的根本目的。

既然有了方向,我们就要找到正确的方法。

传统手术需要将上腹部“排空”。“不再需要改进的手术。”何晓顺解释说,新手术保留了患者原有的胰腺和十二指肠,但同时移植了新的整块肝-胰-十二指肠。新的十二指肠与患者原有的小肠相连,成为患者自身消化道的纽带。起到接受胃液、胰液、胆汁的注入,促进营养吸收的作用。专家称这种技术为消化道重建。

“这一改进巧妙地保留了受者胰脏和肠道的完整性,打破了手术只做‘减法’的思维定势。一个‘加法’简化了手术,缩短了手术时间,体现了‘创伤最小化’的原则,减少了手术量。”术后并发症少,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王东平说,这与肾移植类似。“肾移植也是采用这种方法,肾脏受损后,‘坏肾’留在体内,以后功能不断下降,自然会萎缩。”

然而,手术过程并不顺利。

例如,由于供体和受体需要连接的动脉直径不匹配,传统手术需要阻断人体最重要的动脉腹主动脉。这意味着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将处于至少一个小时的低血压和缺血状态,这对患者的生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经过多次临床实践,何小顺发现了一个“绝招”——通常废弃的供体髂总动脉到髂内、外动脉的“三叉”分支,可以作为“血管桥”连接移植物和受者动脉、大小有神奇的配合,可谓“天作之合”。

“这种血管搭桥技术就像通过‘接口转换器’连接不匹配的插头和插座,避免了手术过程中因阻塞腹主动脉而造成的缺血性器官损伤。”何晓顺说,这意味着手术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部分可以在体外解决,进一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给患者带来的创伤。“以前一个手术要十几二十个小时,医生和护士要轮流。现在只需要5到7个小时,与肝移植的规模相似,所需时间也差不多。”

手术很成功,术后需要科学的免疫抑制方案。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中山市第一医院最终制定了新的“最小剂量”多器官免疫抑制方案,显着降低了术后严重感染的发生率和药物副作用带来的痛苦。

如今,多器官移植已成为中山市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的常规手术。该手术适用于同时累及两个或多个器官的终末期疾病,例如终末期肝病合并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而且,经过一系列技术创新,“改良型多器官移植”成功“瘦身”了手术规模和时间,也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和并发症。

截至2015年5月5日晚,何晓顺团队共完成多器官移植26例,其中改良型多器官移植21例。患者围手术期生存率为100%,术后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高达94.7%和76%,为世界多器官移植最好成绩。

3

寻找另一种方式

我国每十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被诊断患有糖尿病。在美国,胰腺移植已经被明确认为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方法,胰肾联合移植治疗糖尿病和糖尿病肾病也被很多人接受;未来,这将成为中国糖尿病患者的另一种治疗选择。

除了腹部多器官移植外,中山市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还探索了联合器官移植。

何晓顺介绍,所谓联合器官移植,就是将两个器官移植给同一个受体。大多数情况是同时进行,但也可以分阶段进行。这个概念与多器官移植不同。其明显的手术特点是两个器官的动静脉干需要分别独立地吻合。联合器官移植的成功是建立在单一器官移植成功的基础上的,其中效果最好的是针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胰肾联合移植。

我国是糖尿病大国。据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20岁以上成年人中有9.7%患有糖尿病,15.5%患有糖尿病前期。也就是说,十分之一的成年人被诊断患有糖尿病。

一个人一旦患上糖尿病,就无法终生离开胰岛素。“糖尿病是一个全身性问题,尤其是到了后期,会影响到其他器官,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王东平表示,病程超过15年的糖尿病患者中,有30%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而糖尿病肾病不仅会显着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尿毒症)。

当患者到了糖尿病肾病阶段,可以通过透析和注射胰岛素维持生命,但生活质量较差。

有永久的解决办法吗?

“胰肾联合移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何晓顺解释说,将受损的胰腺和肾脏一起替换,不仅可以治疗糖尿病和糖尿病肾病,而且许多病例的随访结果显示,此前由糖尿病引起的其他疾病如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也得到了逆转。

何晓顺表示,胰腺移植在美国已经被明确认可为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方法,胰肾联合移植治疗糖尿病和糖尿病肾病也被很多人接受。

然而,这种手术在中国开展得并不多。“一方面,中国患者普遍认为糖尿病不需要手术,这是一个观念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经济考虑;还有一个原因是,如果胰腺移植做得不好,可能会出现胰瘘、局部感染等并发症,手术风险比较高,但对我们来说,这就是常规手术。”何晓顺说。

在何晓顺看来,随着观念的转变、技术的成熟、保障的完善,通过移植治疗糖尿病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糖尿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胰腺分泌胰岛素的功能缺陷。胰腺移植增加了一个具有辅助功能的胰腺,病情会逐渐好转。如今,公民捐献的胰腺这个器官常常没有被使用。如果使用,它可以改善许多患者的生活质量。

至于如何把握这个移植点,何晓顺认为,患者不应该等到出现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才考虑手术。如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失明,即使进行移植也很难完全逆转。

目前,何晓顺团队也在进一步探索胰腺移植,希望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降低其风险,并在未来推广这项技术。

相关推荐:
  1. 在线咨询
  2. 医院预约
  3. 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