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基层医院因收入低、设施简陋,留不住医生或病人。地处苏北的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按照“保基础、强基层、建立机制”着力解决留人难问题。
问题一:基层工资低,人才跳槽多
回应:创新薪酬分配,摆脱大锅饭,多劳多得,多劳多得
“我工作了25年,2011年之前的月薪高达2200元。这些年很多同事都离开了,我过去也曾动摇过。”朱成芳是淮阴区王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超声科主任。新医改后她的工资逐年上涨。目前平均月薪约为6000元,是以前的近三倍。区卫生计生委财务科科长卢克祥至今还记得:“就在2012年初改革前,区棉花中心卫生院的会计怀疑我误算了他们的月人均奖励绩效。我查了几遍,发现确实是人均表现。75元!”卢克祥说,现在收入高多了,每月人均绩效奖励超过2000元。
淮阴区卫生计生委主任洪宝告诉记者,实行药品零毛利销售后,虽然区财政每年都会发放综合补贴,但整个卫生系统有近2000人,如果传播到个人,那就是九牛一毛了。如果薪酬问题不解决,医务人员会频繁跳槽、跳槽,基层医院很难留住人才。
2012年开始,该区出台绩效考核办法,突破绩效工资总额控制,实行简政放权,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收支平衡的40%用于员工奖励。同时,社区家庭医生、乡镇卫生管理队每人每月享受600元的特岗津贴。新办法还明确,安排部分业务骨干享受特殊岗位津贴,不计入单位整体绩效工资;为鼓励发展,计算余额分配时,剔除单件10万元以上的设备资金和100元以下的基础设施资金。项目资金1万余万元。
改革后,目前全区大部分基层单位临床一线人员收入8万元至15万元,业务骨干年薪收入15万元至20万元。三年来,该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仅有效遏制了人才流失,还吸引了周边市县二、三级医院的合同制人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数量达到2800余人,为医改前最高数量。3.5倍。
问题二:专业人才缺乏、结构不合理
应对措施:完善人才激励措施,从创新晋升渠道到提供班车和工作餐
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分散医疗卫生资源,不仅要留住人才,更要优化配置。
“过去,乡镇医务人员结构不太合理,临床医学、医学影像等专业人才缺口较大。比如,执业影像医师、外科医师分别只有26人和14人。”五年前在该地区。”国家卫生计生委人事科副科长王永轩介绍说。
为完善人才政策激励机制,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该区自2010年起灵活引进人才,对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医学院校本科生,协调有关部门直接办理对影像、口腔等专业急需人才,公开招聘采取降低考试比例等政策,实行一人一政策。实施特殊人才引进。
去年范淑梅从皖南医学院毕业后,考入了淮阴区棉花中心卫生院。在录取过程中,她“公开选岗”,在外派时,她“选择婆家”。外国人也可以通过公平竞争获得满意的职位。基层医疗人才的培养和晋升也有渠道。护理专业的张丽苗是当地第一批家庭医生队伍成员之一。由于工作突出,他去年升任淮阴区丁集中心卫生院副主任。
据介绍,淮阴区现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4个,其中城外乡镇卫生院20个。医护人员的交通和饮食问题是一个“老问题”。为此,乡镇卫生院自筹260万元,并获得政府财政补贴260万元,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工作日免费三餐。同时,乡镇卫生院投资510万元,通过租赁、购买等方式,为医护人员配备上下班班车。
五年来,淮阴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有主治医师217人,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医务人员由五年前的6人增加到现在的56人。
问题三:医疗设施差,留不住病人
应对措施:加大硬件投入,提升服务质量,让就医更加实惠便捷
很多年前,淮阴峪沟中心卫生院只有一栋小楼和一排破旧的瓦房。和大多数基层卫生院一样,只能量血压和体温,外科门诊一天看不了多少病人。愚沟中心卫生院微创外科主任蒋梦文介绍,现在新建的住院部配备了CT、彩超、DR、电子胃镜等设备,三间标准手术室可以进行大部分常规手术。
为改善基层医疗硬件,让基层患者安心看病,淮阴区近年来累计投入4.6亿元,实施基层医疗新建、改建、扩建项目34个卫生机构,新增诊疗设备400余台。7个基层医疗机构建有各具特色的门诊楼、病房楼、公共卫生服务楼等,标准化供应室18个,产房16个,手术室24个,专科科室9个。
近年来,该区还从城区抽调75名医务人员到边远乡镇看病支农,并投资数千万元建设数字乡镇卫生院,方便门诊预约、远程会诊,改善群众就医情况。提高服务质量,减轻患者负担。
记者了解到,2015年,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总人次、住院总人次分别为301.4万人次、6.15万人次,分别是医改前的5.68倍、3.75倍;完成各类手术1.8万例,是医改前的4倍。医疗条件改善的同时,人民群众的医疗负担并没有增加。2015年平均住院费用为1870.5元,与医改前的1846.6元基本持平。
如今,淮阴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显着提升。省级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示范率达到70.8%。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100%。个性化合同率为30%。在该区之外,60%的人在乡镇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