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中如何掌握拒绝的技巧和方法(人际交往中如何掌握拒绝的技巧呢)

栏目: 健康 编辑: 争兴健康网 浏览量: 875

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确实会让一些人抓狂。太诚实可能会得罪别人,太听话又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我们谁没有取悦别人的心态呢?谁不会因被拒绝而受到伤害呢?这是人长大后的无奈,也是人成为社会人所需要的。-

判断一个人在社交中的心理成熟度,就看你是否能自由地对别人说“不”,是否能主动请求别人帮助你,是否能承受别人的拒绝。能够说“不”并能够接受拒绝需要信心和勇气。

人际交往中如何掌握拒绝的技巧和方法(人际交往中如何掌握拒绝的技巧呢)

不能自由拒绝或提出要求,害怕被别人拒绝的心理状态,心理学上称为“拒绝敏感度”。这样的人,人际关系看起来是非常好的。他总是热心帮助别人,享有良好的声誉。别人喜欢找他“麻烦”,他却只能咽下心里的苦涩。这是典型的“面子、受苦”的社交焦虑。-

讨好别人有双重含义:一是功利性的,即通过积极地试图讨好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二是功利性的,即通过积极地试图讨好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一种是防御性的,通过取悦他人来达成情感联盟,避免确立攻击目标,为自己获得一个宽松的环境。因此,取悦他人有其积极的作用。过度的“享乐”会给人带来无尽的烦恼。害怕说“不”是基于自己的主观性看待他人的心理投射。因为说“不”不一定会伤害别人。本质上,你内部无法忍受被拒绝,所以你认为别人无法忍受拒绝,也不敢拒绝别人。害怕说“不”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排斥创伤

一个害怕说“不”的人,在过去的经历和人际环境中一定有太多的“不你”。在“不许你”的氛围中,人们的思想、想法受到限制,难以发挥自主性和创造力。人的行动都在无形中受到一种力量的控制。他们总是听到并遇到“你不能……”“你不想……”“如果你不……你会……”,头脑中包含与“不”。为了满足“不”的要求,避免违反“不”的惩罚,一个人的性格会逐渐养成对“不”的高度敏感度。他既要服从权威,又讨厌、敌视权威的“不准你”。他内心经历着“不、不、不、不”的各种焦虑。这是人们在文化禁忌的影响下害怕被拒绝的原始创伤。

2、厚重而脆弱的自尊心

过度的自尊来自于东方哲学的影响。中国的佛教、儒家、道教文化有很重的耻辱感,这使得中国人非常重视生活的“礼节”,非常重视人的“面子”。这些文化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心理。但现代社会仍然非常注重“面子工程”。可以说,“人靠脸活着,树靠皮活着”是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情结。中国文化中的“面子”:别人眼中的自我,即无论做什么,都要顾面子,做得得体。你不能让别人在背后戳你的脊梁骨。你必须担心你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对你的影响。看法。这是文化形成的一种人际行为规范,本质上是一个人对自尊的需要。-

羞耻文化形成了束缚他心灵的枷锁。有些人因性格软弱、自卑而在讲究面子的文化环境中不自由,产生人际焦虑。这种人活在别人的印象中,他的自我概念是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之上的。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在人际交往中会高度关注他人的行为反应,包括他人的需求。如果他关心别人,让别人满意,他自然就会获得别人的好感、良好的态度和良好的评价,他就会感到被重视,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事,有成就感!

这种自我肯定来自于受到别人肯定而不能在别人面前否认的人,即害怕说“不”。因为否定别人就等于否定自己,这就切断了看清自己的肯定源泉。因此,在“满足”别人的要求时,他充分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存在的价值。既然“讨好”是以压抑自我为代价的,他难免会逐渐觉得自己是在为别人而活,会逐渐产生拒绝别人的欲望,但又无法拒绝。由于内心的软弱和不安全感,他无法承受“万一被拒绝”的恐惧。他潜意识里“讨好”的欲望让他不愿意失去别人的赞扬和好感。只有“讨好”,他才能自我感觉良好。他是个好人,只有获得“快乐”,才能摆脱社交焦虑。当然,他的心理现实是,他要么为了内心的自由而牺牲自尊,要么为了面子而牺牲内心的自由。但正常情况下,他宁愿忍辱负重,也不愿丢面子。中国的饮酒文化足以说明人在人际社会中“拒绝”他人是多么困难。

3.依赖和分离焦虑

每个人都有依赖或依赖情结,但依赖的对象、性质和程度不同。人的依赖与分离焦虑高度相关,即如果你过度依赖某人或某物,你必然会伴随着失去他的焦虑。害怕说“不”的第二个原因是人们的依赖和分离焦虑。这种焦虑不仅指原始的母婴分离焦虑,还指人们进入社会化后对模仿者的依赖和分离焦虑。-

因为在一个人的意识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人对他的人格进行精神上的关注和肯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内心就会埋藏着一种被忽视的自卑感,就会产生寻求关注的欲望。有的孩子的“多动症”就是要求你关注我的一种表现。他渴望关注的原意是“你应该关注我,承认我和其他孩子一样优秀!”。从小到大,人们都非常依赖重要关系人物的赞扬,依赖别人的“我做得怎么样,我重要吗?”的意见。他们从来不喜欢关系人物总是烦躁地对你说:“只有你一个人烦人!”或“你总是很烦人。”你不听话!”和“守规矩!”这是热爱和保护孩子的教育工作者的操纵行为。青春期孩子的任性、固执、叛逆等等,都是因为不被理解、不被认可而产生的一种怨恨。他们的潜意识需求取决于对重要关系人物的认可。因此,现实中害怕说“不”的心理实质是害怕否认和被否认。它是一种内心依赖他人认可、害怕别人不接受自己的分离焦虑。就是利用“理所当然”的讨好行为来达到被重视、被重视的目的。需要被接受的心理也可以避免被拒绝的焦虑。

相关推荐:
  1. 在线咨询
  2. 医院预约
  3. 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