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韩国媒体曝料,首尔不少家长为孩子购买了非常昂贵的“聪明药”,声称可以“增强认知和注意力”。近日,这种“聪明药”风潮再次蔓延至国内,并在微信好友中迅速传播。
“聪明药”在微信朋友圈的火爆,反映出几个盲点:一是法律理解盲点。根据《药品管理法》和《刑法》的相关规定,我国严格禁止未取得相关审批手续的个人或企业销售药品。否则,将依法取缔,没收违法销售药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销售药品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即构成犯罪。滥用处方权、向无处方者提供处方药、利用互联网销售来历不明的假冒伪劣药品,属于违法行为。
二是监管盲点。“聪明药”显然属于违法药品,商家必须获得药监局的相关批准。然而,不合格的“聪明药”在电商平台上随时可见。网上商家夸大其词,包装华而不实的“聪明药”,但并不讨论副作用。事实上,这两种药物一旦长期服用,就会出现紧张、焦虑、头痛、失眠等症状,甚至会出现更严重的精神障碍。商家如此贪图利益,相关监管又在哪里?
三是人们用药知识盲点。药物三分有毒,医学专家多次强调,滥用含有兴奋作用的药物会导致成瘾。其后果包括逐渐形成药物依赖,最坏的情况是影响身体健康。
“聪明药”在家长圈的走红,凸显了家长的“高考焦虑”。为了在决定人生命运的高考独木桥上抓住机会,一些家长绞尽脑汁,采取了错误的做法。但如果滥用“聪明药”,就会被自己的聪明所误导。如果你想提高效率和注意力,服用处方药并不是一个好主意。更何况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仅限于高考。而且,高考取得好成绩并不是什么好事。成绩更多的是靠每天的积累和刻苦学习。指望用兴奋剂药物来激发注意力,改善暂时的效果,是短视的行为,还可能导致疾病,得不偿失。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不能再让“聪明药”充斥朋友圈。有关部门应及时介入,加强监管,清除违法药品,保障公众健康。同时,社会应加大健康知识宣传力度,倡导均衡饮食、劳逸结合、适时锻炼的健康生活理念。同时,要建立健全科学多样的人才评价机制,缓解公众焦虑特别是高考焦虑,全面保障儿童健康。增长是明智之道、科学之道,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