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大米收购价每斤不足2元怎么办(五常大米收购价每斤不足2元)

栏目: 健康 编辑: 争兴健康网 浏览量: 712

随着全国粮食“八连丰”,黑龙江省著名的五常大米也迎来了好时光。大米不仅品质好,而且价格也水涨船高。最贵的一公斤甚至卖到199元。

但五常市的许多稻农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稻米,以每斤不到两块钱的价格卖给了当地的加工公司。农民们“汗珠落地”种植的优质大米为何能赚到这么多钱?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五常大米收购价每斤不足2元怎么办(五常大米收购价每斤不足2元)

产业链“失衡”:稻农与企业利润悬殊

近年来,黑龙江省五常市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水稻,大部分稻田采用天然河水灌溉。五常大米已闻名全国。记者在当地走访时发现,中等规格的大米包装价格为每斤40至50元。包装精美的产品大多售价在100元以上,一种抗氧化有机大米售价达到每斤199元的天价。

与大米的高售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稻农购买有机大米的价格并不高。2010年市场上有机大米的价格仅为每斤1.90元左右。

五常大米产于民乐乡。该乡稻农张红雷算了一下,种植20亩有机稻总成本超过2.2万元,总产量2.5万公斤。大米以每公斤2.0元的高价出售,总收入5万元。除去种植成本,一个家庭一年种这么多粮食只能赚3万元。

谁赚了钱?稻农反映,不少加工企业低价收割大米,每斤售价十几元甚至几十元。按水稻出品率60%计算,如果公司以每斤50元的价格销售大米,则大米价格应为每斤30元。不过,该公司的平均进货价格还不到2元。除去公司的加工费和包装费,利润仍将是十倍。

加工大米要花多少钱?记者采访时,部分企业以“商业秘密”为由拒绝介绍情况。一位企业经营负责人无意间透露,除了大米收购价外,还有收储、烘干、水电、设备折旧、销售等费用。这些加工和流通成本在每吨150元至200元之间。据此测算,每斤大米的加工成本仅为0.2元左右。

五常市绿色食品办公室主任蒋大伟表示,五常大米贵主要是因为水稻种植模式好,大米加工工艺相似。即使该公司以每斤199元的价格包装最好的大米,包装成本也占价格的二十分之一不到。加工费多一点,但不到十分之一。

卖不出高价:订单成“枷锁”

由于五常大米品质优良,国内外一些知名米业巨头纷纷在此设厂。不仅国内上市公司北大荒、中粮集团、东方集团等企业盘踞武昌,就连外资企业益海粮油也早早来到了武昌。城中设营。

按常理来说,这里有200多家加工企业在争夺稻源,稻农们应该等待价格。然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大米不能以任何价格出售。

农民为何没有发言权?通过调查,记者发现了五常市农业企业之间的订单“秘密”。稻农反映,部分企业签订订单后不履行合同,不按照订单价格收割水稻。相反,这些命令成为企业单方面限制稻农的工具。

家乡双溪村的稻农老李说,他去年与一家公司签订了订单。该公司承诺,如果他买了他公司的水稻种子,然后把大米卖给公司,米价将比市场价每斤高7分钱。但秋收期间,公司不收粮,稻农用卡车将粮食运到公司却拒绝卸货。多家企业联手“扣米”,农民怎么能卖高价呢?

民乐乡一名妇女表示,与她家人签订合同的公司原本承诺在水稻收割后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支付,但后来却拖延付款,直到年底才通知她家人米价。2011年11月,结果每天一斤大米还比市场价低1毛钱。

记者采访发现,不仅部分木塑企业未能履行订单,而且部分订单内容也类似“霸王条款”。某公司《水稻购销协议》上明确写明“水分含量不得超过16%”、“大米保证底价1.80元/斤”、“乙方需缴纳押金1000元/斤”。给甲方一斤”等

有些企业的订单极其不规范。2011年,一家名为“丰宿有机稻农”的专业合作社,只在一张空白订单的背面贴了一张印有稻农红色手印的签名纸。农民无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有稻农反映,多数企业不是用高价、守信来捆绑农户,而是用“非常手段”控制稻农、续签合同。民乐乡稻农老张说,他家2010年就和一家公司签订了订单,卖完大米结账时,按照每亩地100元的标准扣除了他家的米款。如果他没有在2011年与这家公司签订订单,当公司续签合同时,就不可能拿回被扣留的钱。不幸的是,合同在2011年续签了。

米业公司如何解释农户反映的问题?东方集团米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严训清表示,2010年公司部分订单未能完成,原因是农户生产的稻米不合格,无法收获。记者向他索要了公司和农户签署的订单。严某表示,这些都是公司的商业秘密,不能透露。

稻米产业“奢侈品”:让农民分享高额利润

记者了解到,五常大米产业基本以订单农业为主,订单大米占比超过90%。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稳定稻源,让农民卖粮无忧。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粮食企业将市场风险推给农户,在订单上进行“操纵”,有关部门并没有为农户争取更多权益。导致当地农民无法高价出售粮食。

近年来,武昌的米价越来越高。除了稻农的种植因素外,五常市相关部门的运作以及企业的商业广告也起到了助推作用。当地政府称,五常大米是全国唯一荣获“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三项桂冠的“优质大米”,有潜力成为中国稻米行业的“奢侈品”。

然而,不断推高的行业附加值,大部分都进了加工企业和相关人员的腰包。主要原因之一是一些地方官员在利益分配问题上没有“撑到农民的腰包”。

作为经费充足的事业单位,五常市绿色食品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同时也是稻米产业管理中心和稻米协会的工作人员,拥有三个牌子的团队。兼任三个部门负责人的姜大伟表示,这些机构的职能是统一指导和管理稻米市场,引导企业进入市场,维护企业利益,更不用说稻农的利益了。

与此同时,公司之间正在组建财团来控制大米市场。目前,五常市大米企业众多,仅在相关部门注册登记的就有222家。这些企业消耗了武昌市全部186万亩稻田生产的近25亿公斤大米。

五常市副市长透露,五常每年生产大米25亿公斤。如果每公斤大米让稻农赚1毛钱,每年可增加稻农收入2.5亿元。但谁愿意这么做呢?

武昌市农业局副局长秦黎明表示,武昌的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发展非常先进。武昌稻农手中的大米应该也卖到5元一斤,但实际上价格却相差甚远。

如何让农民分享水稻产业的高附加值?地方政府官员应该做什么?记者多次联系武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他们在电话中均表示很忙,无暇谈论此事。

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会会长卢学义认为,目前五常稻米产业发展问题具有代表性。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目的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这就要求地方领导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执政为民理念。农业企业利益协调机制建设不能缺席,要把产业富民办好。同时,要解决农产品流通混乱和一些不法商家借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问题。

相关推荐:
  1. 在线咨询
  2. 医院预约
  3. 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