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孩子的身心健康不仅需要各种物质营养素的供给,更离不开精神营养。所谓精神营养,是指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特殊营养。主要包括亲人、看护者、老师对孩子的爱抚、教导、约束和批评。这些精神养分和物质养分一样,不仅要充足、齐全,而且要合理搭配,不可忽视。
父母把所有的爱和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这必然会导致孩子的教育出现特有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教育不平衡,孩子就会出现精神营养不良。当今孩子精神营养的常见问题包括:
1.溺爱
溺爱孩子可以说是很多家长的通病。他们无时无刻、无代价的爱,让孩子变得自私,不珍惜爱,也不把爱给予别人。
受自身童年坎坷经历的影响,有些父母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他们养成了“绝不让孩子受一点苦、受一点委屈”的心态,孩子提出的一切都尽力满足。要求。比如,一位下岗女工,生活拮据。对她来说,她不知道麦当劳这个词意味着什么。有一次,在女儿的强烈要求下,她走进麦当劳,看着孩子们吃饭。这东西看起来很漂亮。她抬头看着孩子,说道:“你可以给妈妈尝尝吗?”孩子坚定地回答:“不行,这是我的,你想吃就自己买吧。”
孩子的报复未能改变母爱,她依然固执地为女儿擦汗、整理衣服。其实,被宠坏的孩子,以后肯定会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关心别人。他们只会一味索取别人的东西,而不给予别人,也不珍惜别人的付出。而这种心态只有在父母身边才能发挥作用,在社会上必然会碰壁。
2、教育方法的矛盾
在许多家庭中,祖父母三代人住在一起。受各自观点和知识水平的影响,父母、祖父母和父母之间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是否存在冲突,如一方溺爱,一方严厉;一方反对,一方支持,就会产生矛盾。会让孩子不知所措,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比如,孩子毁坏了一个玩具,妈妈狠狠地责骂了孩子,奶奶会保护孩子说:“这不就是一个玩具吗?亲爱的,别怕,明天奶奶再给你买一个””。这样,妈妈就不会让孩子破坏玩具了。如果再坚持下去,孩子的错误行为就得不到应有的惩罚,下次也难免会重蹈覆辙。
这种教育方式的矛盾不仅存在于家庭内部,而且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也十分突出。例如,老师教孩子们要礼貌,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然而,在家里却并非如此。奶奶父母总是放弃孩子们的享受。父母在公交车上经常会因为座位问题与他人发生争执,这常常让孩子分不清是非。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缺乏原则。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孩子用哭闹的方式来胁迫父母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父母却被迫屈服。事实上,这种缺乏原则性的通融,只是强化和“鼓励”了孩子的哭闹行为,修复了孩子的不良习惯。行为。下次,他们就会不自觉地用这种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目的。
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哭的时候,父母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他们还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讲道理,或者忽视他们。
事实上,孩子们是非常聪明的。他们知道自己的哭声在溺爱的父母面前很有效,但在幼儿园老师面前却没有任何效果。所以,要给孩子树立一个明确的原则,同时让他感受到父母很爱他。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既有情感,也有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