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相信,我们所有的困惑、所有的烦恼、大部分的焦虑都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群体与个人关系、亲友关系、邻居关系等。当然,我们对这些多层次、多内容的人际关系并不害怕、也不敌视,也不相信萨特“他人即地狱”的残酷主张。但我们必须痛苦地承认,只要我们与他人有关系,内心就会产生各种矛盾和担忧。对矛盾的焦虑、对矛盾的茫然,让我们感到痛苦,但同时也激励我们前进。这就是混乱的辩证法。毕竟,没有困惑,就没有进步,没有怀疑,就没有更高层次的肯定。
我们中间没有一个有理智的人会否认我们生活在一个集体、一个社会中。“孤独的犹豫者”只是思想范畴中的一个术语。当我们还处于童年时代时,我们就被灌输了一个社会、一个群体特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为此,一些心理学家非常重视儿童的心理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当孩子学会对客人有礼貌,当孩子学会对朋友友善……孩子总会得到父母和他人的奖励;当孩子做了坏事时,他无疑会受到惩罚。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自我就会出现。
自我社会化,自我作为一个合格的成员融入社会,按照社会普遍的道德规范和人生原则实现自我价值。这是社会普遍原则所认可的。然而,我们需要考虑的是,生活在一个群体和社会中,并不意味着你和他人只是一生和睦、友好相处,也不意味着所有群体成员都能按照群体规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等原因影响了关系,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给人们带来很多麻烦。
我们知道,社会允许男性追求更多的事业成功、独立生活和独立人格,要求男性展现出充分的创造力;但另一方面,社会要求男性和女性一样,遵守社会共同的伦理道德。人的行为规范,并将自我意识的实现置于更大的社会体系中,从而将自我意识与社会化结合起来,以造就一个符合社会共同规范、具有个体特征的合格人,但这样的结合比较困难。其原因在于,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必然会与社会规范发生碰撞,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从而引发和激发冲突;同时,很多男人都有一种本能的反从众心理。如果要求他们适应太多,不符合他们内心要求的行为就会引发冲突。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事情:
社会要求我最大化自身价值,努力工作,进行技术创新。
然而,我的努力并没有得到上级的支持,也没有得到战友们的理解。他们认为我一个高中毕业的青年工人能很有能力还想进行创新吗?甚至有人认为我“咄咄逼人”。我不明白为什么。随大流会让你成为好同志吗?如果我们处在社会变革的潮流中,在新旧势力的更替中,这样的矛盾和冲突就会变得更加明显,尤其是那些因为思想、行为、作风而处于变革浪潮最前沿的人。会超越别人的水平,更容易与别人发生矛盾。好心的人表示不解,恶意的人谩骂攻击。有时旧的社会规范会限制他,甚至反对他。可以说,这样的人有时会有一种“四面楚歌”的感觉。面对这样的环境,谁能不感慨万千、心酸不已。可以说,我们不愿意放弃,无法放弃,充满矛盾,极度焦虑。
另外,一个社会要维持正常运转,就必须有人发挥协调、规划、引导的作用。这样,一个社会就有了自己的领导者,一个团体或组织就有了自己的上下级关系。
上下级关系通常被理解为一种纯粹的领导和服从关系。在这样的关系原则下,就出现了心理学中经常提到的服从行为。所谓服从,是指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者他人意志的行为。这种服从行为是受外界影响、被迫发生的。外部影响主要有两种:一是在一定的有组织的群体规范的影响下的服从;二是在一定的有组织的群体规范的影响下的服从。另一个是服从权威。服从权威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崇拜权威而服从,一种是因为不尊重权威而服从。作为男人,他们也真诚地热爱自己的领导,服从权威的正确领导。但是,一旦权威机构的要求与自己的行为准则、自身的价值标准发生冲突;一旦个人因为害怕或喜爱权威而违背了自己的良心,如果服从权威的命令,就会感到精神不安,内心充满矛盾,痛恨自己的软弱。
有这样一个年轻人,他是一家商店的售货员。他坚信古语“修行三十六行,行善为上”,并为此兢兢业业地努力。然而,店家领导却常常为了公益而损害消费者,声称这是为了店家的集体利益。从良心上来说,他很愤怒,几次想揭发这个领导,但理智告诉他,那个人既是领导,又是进步人物,别人很难相信他。一旦打赢官司,他以后就有麻烦了。穿。他没有办法,只能被动反抗,表面服从领导,暗地里反抗。
这个年轻人的苦恼体现了一种矛盾,即当他知道上级做错事时,他是应该附和,还是应该针锋相对地揭露和抵制。这种冲突被心理学家米勒描述为“回避-回避冲突”。这种类型的冲突是指一个人必须在两个消极目标之间做出选择。如果他起诉,他可能会因此陷入困境。他拒不举报,违背了自己的良心,对不起广大消费者;这给他带来了工作和生活的困惑和苦恼。
总之,由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由于人的生存离不开他人,在这个复杂的系统网络中,个体不可避免地会与系统整体和其他个体发生冲突。这些冲突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甚至是尖锐的。它长期折磨着我们,让我们迷茫,让我们不安,让我们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