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医院输液区(儿童医院输液图片 吊瓶)

栏目: 健康 编辑: 争兴健康网 浏览量: 824

新闻背景:一款名为“尼美舒利”的儿童退烧药近日因不良反应曝光引发行业“高烧”,部分地区被迫下架;昨天有消息称,该事件是由竞争对手造成的。幕后策划让真相更加扑朔迷离。“尼美舒利是否下架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苏州医疗卫生界对于尼美舒利事件反应不一,但大家一致认为,儿童用药安全确实已经达到了需要高度警惕的程度。

据江苏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统计,目前该院输液量占门急诊总量的50%以上。超过一半的来访儿童需要补充液体。难怪医院门口的“小丫鬟”总是卖得异常火爆。每到流感季节,儿童医院的输液大厅就显得更加昏暗。

儿童医院输液区(儿童医院输液图片 吊瓶)

但这样的场景并不是医院想要的。为了控制输液比例,甚至解决棘手的“三素一汤”问题,儿童医院去年计划推行“输液券”。遗憾的是,该计划因种种客观因素而流产。院方表示,虽然现在还不是控制输液比例的“最合适时机”,但这一想法“必须实现”。

家长背着“小雅茶”直接去医院

三料一汤,“三料”是指抗生素、维生素、激素,“一汤”是指输液。这是当前行业对儿童用药不合理现象的玩笑,也是真实写照。“有的家长带着孩子去医院就医,不知道怎么回事,却看到他提着一个儿童输液杆,一看就知道家长已经准备好输液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严永东告诉记者,不少家长认为输液“好得快”。

输液真的“恢复快”吗?医生不一定知道。严永东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烧,恢复速度和输液、吃药差不多。“有时候父母会说,你上次为什么这么做?”输液会有效果吗?他不知道医生上次输液时可能加了退烧药。”

据了解,家长对输液的盲目信任源于多方面原因。有些孩子年龄太小,不能服药或拒绝服药。家长只能寄希望于输液治疗能有效果。而更多家长对输液的信任度也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医生对于输液的态度也很复杂。一位医生告诉记者,只要家长提出输液的要求,他一般都会满足这个要求。“你很难理解现在医患关系有多紧张。如果孩子恢复得慢一些,家长就会不满意,甚至抱怨,所以有时候过度治疗是不可避免的。”

“输液券”目前很难变现

“在医学上,静脉输液的适应症非常严格,一般只有在严重脱水、严重感染、或者病情严重无法口服药物的情况下,才能进行静脉输液。”苏州大学儿童医院药剂科主任王成向记者解释,口服药物需要通过胃肠道屏障才能被人体吸收,但输液是直接进入血液,也就是说可以无障碍的进入体内。它们吸收快,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所以业内有一句话,“能口服的药物尽量不要注射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尽量不要静脉注射”。”

在苏州周边,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通过“输液券”限制输液的做法就是一个典范。该医疗机构的做法是只给医生有限的输液量,因此医生在开药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这里的输液比例一直控制在20%左右。

苏州大学儿童医院也曾多次就“输液券”的可行性进行院内讨论,但有临床医生表示反对,因为这种做法未必得到所有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反而会增加就医过程中的摩擦。目前,该计划仍处于“搁置”阶段,但王成表示,这样的做法终有一天会实现,因为家长会逐渐认识到盲目输液的弊端。

合理用药仍是一项系统工程

“引起感冒的病原体主要是病毒,病毒容易变异,所以孩子一般对感冒没有免疫力。”王成表示,患病毒性感冒的孩子一般不需要立即服用抗生素。只需加强护理,多喝开水,适当休息即可。另外,还可以服用一些抗病毒的中成药,比如儿童医院的自制药物“金蟾口服液”。

儿童医院科教科主任卢海涛介绍,合理用药是一个系统工程。医院设置抗生素处方权限,开通两条用药咨询热线和为患者服务,都是有益的尝试。为了防止滥用抗生素,医院规定住院医生只能开“一代”头孢菌素,主治医生只能开“二代”头孢菌素,只有副主任医师级别以上的医生才能开“三代”头孢菌素。-一代”头孢菌素。“在我们医院,高级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只能用于严重感染。”

用药热线由儿童医院药房工作人员轮流接听,但他们通常只提供非处方药的使用指导,对于抗生素的建议也较为谨慎。

据悉,苏州卫生部门已将合理用药列为今年的工作重点。一些大处方、大输液是检查的重点,有关部门为此制定了检查细则。

相关推荐:
  1. 在线咨询
  2. 医院预约
  3. 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