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拟聘25名院士级医生名单(武汉拟聘25名院士级医生是谁)

栏目: 健康 编辑: 争兴健康网 浏览量: 844

新开工项目32个,重点建设11个专科诊疗中心——

武汉拟聘请25名院士级医生中央医都建设已近一年

武汉拟聘25名院士级医生名单(武汉拟聘25名院士级医生是谁)

器官移植,同济医院最强;皮肤科首选一号医院;烧伤患者立即送往三院……一大批医院优势学科将被冠以“中心医疗服务中心”的烙印。更有利于省内外患者选择就医。去年5月,武汉首次明确提出建设“中部地区医疗服务中心”,计划在中部地区重点建设11个专科诊疗中心,打造一批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知名、中部地区领先的临床重点专科。武汉在重症、疑难疾病方面具有优势。

时隔一年多,“中部医疗之都”进展如何?昨天的中央医疗服务中心建设推进会上披露了相关信息。

现状

去年,有33万外国人来汉就医。

武汉市医疗统计中,首次增加了一个新指标——每年外地患者来汉门诊、急诊的人数。这一数据将成为评价武汉“中部医疗之都”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昨天,武汉市卫生局宣布,一年来,建设“中部医疗之都”目标取得阶段性成果,吸引外籍人士来汉就医超过33万人次,就诊人数超过18.7万人次。于汉住院。

据介绍,去年5月,《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力争用五年时间,将武汉建设成为服务质量优、技术水平高、医疗环境好、辐射能力强的中央医疗服务中心,打造一批发挥中部地区医疗服务作用。是具有主导作用的临床重点专科;培养和引进了一批德艺兼备、医疗、科研、教学能力较强的高科技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到2013年,全市医疗资源总量将大幅增长,大型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总量、来汉就医人数等指标将比2008年翻一番。

一年来,各医疗单位乘势而上,搭上了加快建设、增强实力的“顺风车”。截至2009年底,武汉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量4453万人次,出院126万人次,手术量34万例,门急诊量33.34万人次,市外出院18.7万人次。高达124.9亿元,各项指标比2008年都有较大提高;其中,同济医院年门急诊量256万人次,增长约10%,出院患者8.1万人次,完成手术近4万例。省人民医院门诊量增长8.6%,出院人数增长14.5%,病床利用率达到106.6%,手术量增长8.1%。

省卫生厅相关负责人认为,武汉在全国率先提出“医疗服务中心”概念,“具有重要示范引领作用,拥有无形资产和无限品牌价值”。

趋势

各医院搞“大建设”抢地

协和医院将建设西院新院区,符合以急诊创伤外科为特色的三级综合医院标准。拟在金银湖地区建设新校区;省中医院将新建19层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南医院设计床位800张的肿瘤中心新建项目已获批;武汉儿童医院全面扩建,总投资8.98亿元;将新建武汉结核病防治综合体;武汉市中医院将在汉阳新区扩建5.2万平方米新大楼。医院区.

据统计,一年来,武汉新批医疗基础设施项目32个,数十家医院借势“扩大优质医疗资源项目建设”。背景是,武汉市政府每年向“中部医都”投入1亿元,其中5000万元用于重点支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和“人才工程”,打造“名医、名科”。做大做强医院,提供建设保障;另外,政府每年补助5000万元,用于购买重要医疗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

建筑物越来越大,设备越来越新,患者能够得到更精准的治疗,但医疗费用也会越来越高。对于医院的大规模建设,不少市民质疑高额医疗费用与医院过度追求利润有关。武汉市卫生局负责人认为,支持优质医院发展将为武汉医疗市场结构带来新变化——各大医疗中心分工合作,可以优化医院布局,提高医疗质量。与此同时,政府还积极加强社区卫生建设,引导居民分级就医。小病、常见病应该在社区治疗,大病、专科疾病应该在大医院治疗。

问题

各大医院呼吁铲除“医闹”

武汉三大医院均位于市中心,发展空间有限。在争取扩大病源市场的过程中,他们大多不惜上马各种建设项目。不过,记者统计发现,昨天,30家医院通报了各自中心医疗中心的建设进展,超过一半的医院提到在建项目存在较大资金缺口。为此,武汉市政府在推进建设方面给予了诸多“优惠”:去年,对三批32家医疗单位建设项目在规划、立项、土地划拨或置换、水务、环保等方面给予了政策支持。保护、建设和管理。支持,减免费用合计约3.08亿元。

此外,同济、协和等各大医院直言,“医闹”纠纷严重影响医疗秩序,医疗环境恶化,也极大影响了医院的发展。据介绍,医疗纠纷逐年增多。“医闹者”经常堵医院大门、停尸房、砸伤医院医护人员等闹事行为频频发生。协和医院负责人认为,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患者不愿意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医疗纠纷。他建议政府尽快成立第三方调解中心。同时,强制医院不得自行赔偿,引导患者通过正常渠道解决问题,会同多部门共同化解医疗纠纷。严厉打击职业“医闹”。武汉市还表示,将积极营造“软环境”,推动第三方调解化解医疗纠纷,维护医疗秩序,改善医疗环境。

强调

“院士级医生”即将涌现

自2008年著名医学专家邱法祖院士去世以来,武汉医学界已无院士级医生。

根据武汉市中心医疗服务中心“3.1.1人才工程”要求,5年内培养院士级高精尖医学人才3名,学科带头人100名、青年人才1000名。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已完成正式调动手续或在武汉户籍的院士级专家,一次性获得100万元补助;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服务协议,保证在武汉工作不少于6个月。在汉工作不少于三个月的院士,每年获得25万元补贴;院士受聘担任重点专业名誉主任或顾问并提供指导的,一次性给予10万元补助。

该政策出台以来,截至7月,各医院已申请或准备引进院士级专家25名。其中,武汉普爱医院引进了首位院士。工程院院士邱贵兴被任命为医院骨科主任。武汉市第一医院引进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朱学军担任“中央皮肤科诊疗中心”名誉主任。但许多受聘于武汉的国内外知名专家,也只是来武汉提供指导、提供学术和技术支持。武汉还缺乏院士级专家来“主持”医学界。

昨天,武汉宣布安排专项资金,对落户武汉全职工作的院士级专家一次性补助100万元。如此一来,中医缺乏“博士院士”的现状或将得到改变。

材料

武汉11家中心专科医疗中心

1.器官移植中心: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

2、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心:协和医院、省人民医院、亚洲心脏病医院心血管科

3.神经血管疾病防治中心: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4.骨科及创伤外科中心:武汉市普爱医院骨科

5、肿瘤诊疗中心:中南医院肿瘤科、省肿瘤医院肿瘤科、武汉市第五医院肿瘤科

6.皮肤科诊疗中心: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

7.糖尿病医疗中心:武汉市中心医院糖尿病专科

8.面部五感疾病防治中心:省口腔医院口腔科、协和医院耳鼻喉科

9、妇女儿童保健中心:武汉市儿童医院、省妇幼保健院

10.中医研究治疗中心:武汉市中医院、省中医院

11.烧伤医学中心: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

关联

重症患者互转、检查结果互认、临床研究互助——

武汉城市圈132家医院昨日结成联盟

通讯员郑志芳、通讯员杨【、杜薇薇、学生记者陈欢报道:继同济医院与城市圈数十家医院组建“两型医院”联盟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昨天率先正式成立“武汉城市圈医疗服务俱乐部”,我省“1+8”武汉城市圈132家二级以上医院院长来到现场,主动加入并宣布组建医疗“超级联盟”。据了解,“联盟”内各医院将打破单独检查的历史,相互承认检查结果,建立联盟内重症患者的“绿色通道”。

记者了解到,从昨天开始,联盟基层医院的医生将前往省人民医院免费进修培训。这和同济医院的承诺是一样的。大型医院纷纷表示愿意向基层医院无偿转让技术、管理等知识,并派专家长期会诊。武汉大学副校长、人民医院院长黄从新表示,此举是落实武汉建设中部地区医疗服务中心战略部署,也是惠及全省市区居民的一项民生工程。将派遣武汉专家进行长期会诊、联合义诊等机制。都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基层患者看病贵的问题。对于重症患者,大医院都会开通绿色通道。重症患者可直接转诊,病情稳定后转回原单位。实行双向转介;同时,开通疑难病例会诊渠道,提高诊疗水平。“此外,成员医院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互相认可彼此的检查结果,不允许患者重复检查!”“在城市,80%的医疗资源只能用在20%的人身上。在农村,20%的医疗资源服务于80%的人。”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何政表示,当前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俱乐部的成立顺应公立医院改革趋势,能够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流动,让基层患者享受城市的医疗资源。

此外,我省医学“超级联盟”在科学研究、临床实践、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建立了新的相互合作机制。这是我省近年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重大举措。

相关推荐:
  1. 在线咨询
  2. 医院预约
  3. 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