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老人心理问题(怎样疏导老人心理)

栏目: 内科 编辑: 争兴健康网 浏览量: 934

生活中,不仅老年人渴望关爱,50岁至60岁的“准老人”更需要理解和关爱。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身体正处于更年期,身体正在经历由盛转衰的过程;心理上,他们大多刚刚退休,正在经历巨大的心理落差和调整。不,很容易遭受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

抑郁型:我真的老了吗?

如何解决老人心理问题(怎样疏导老人心理)

陶老师原本是一家事业单位的老板。他为人正直,工作能力强,非常敬业。工作了几十年,他几乎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就连女儿结婚这样的大事,也是由妻子一人操办。

今年2月,陶老师退休了。刚开始的几天,他感觉特别舒服,因为自从担任领导职务以来,他从来没有过这么轻松的生活。但一周之内,他很快就被另一种不好的情绪所吞噬——孤独、寂寞、失落、悲伤一起向他袭来。

“我真的老了吗?我真的要这样吃饭,整天无所事事吗?”陶老师常常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这个问题。他开始变得抑郁,记忆力也大不如前。有几次他甚至忘记自己已经退休了,正准备提着公文包去上班。不久之后,陶老师开始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他的脾气也非常暴躁,看什么都不顺眼,动不动就跟家人发脾气。

陶老师的妻子抱怨陶老师“有病”,陶老师的女儿也觉得父亲有些不对劲。以前那个有理有据的老者,现在说话经常嚣张,仿佛换了一个人。起初,陶老师以为他心脏有问题。后来,陶老师找到了心理医生。经过检查,精神科医生认为陶老师患的并不是心脏病,而是一种心脏病——老年抑郁症。

专家分析:

失衡、不适应是很多领导岗位退休的“准老人”刚退休时存在的心理障碍。尤其是对于习惯了忙碌的工作狂来说,如果突然变得闲散起来,他们的生活就会突然失去目的和意义。如果他们没有特殊的兴趣或爱好,情况会更糟,这不仅会让他们晚年郁郁寡欢,甚至还会引发严重的疾病。

陶老师有抑郁症状,也有明显的焦虑症状。这是因为他在退休前一直担任高级职务,无法适应退休带来的落差。陶老师应该以平常心看待人生的这个必经阶段,放下傲慢,与其他老人交朋友,培养各种有益于身心的兴趣,如种花养鸟,拓展自己的视野。生活圈子,从而走出抑郁的阴影。

自虐型:一人退休,全家受苦

吴女士现任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人事部部长。她今年52岁。去年底,公司进行重组,动员50岁以上女员工提前退休。吴女士率先带头。

吴女士的丈夫是本市一家知名公司的总工程师,收入颇丰。她的儿子也大学毕业,开始工作。按理说,没有经济压力、没有家庭负担的吴女士,退休后应该过着轻松无拘无束的生活。然而,她抱怨整天很累,经常胸闷、头痛、心慌。原来,吴女士的疲倦是因为太闲,导致精神空虚、胡思乱想。吴女士退休后,就很少与外界互动。丈夫和儿子都忙于工作,在家的时间不多。她还觉得社区为退休人员安排的一些活动水平太低,她不愿意参加,所以她整天基本上都是独自度过这一天。现在,她喜欢一个人胡思乱想,有时甚至分不清真假。比如,如果丈夫下班晚了一个小时回来,她立刻就会认为自己的车出事故了,或者是被年轻女同事勾引了,这让她痛苦不已;儿子出差比预计晚了一天回来,并提前通知了她。事情不一定一帆风顺,但她还是会立刻想到儿子的飞机是不是出事了,还是被坏人抢劫了,不知疲倦地折磨着自己,直到心惊胆战。现在,吴女士不仅自己累,丈夫和儿子也被她累得很。

专家分析:

吴女士的突出表现是,她因孤傲而孤独,因孤独而胡思乱想,进而陷入过度的怀疑和担忧。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工作需求、依赖需求、支配需求、尊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对于这样的“准老年人”,社会和家庭应该尽力提供一些工作和学习的机会,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认知治疗可以帮助她认识到毫无根据的怀疑和担忧是一种病态模式。

疑病症:谁说我没病?

王女士是一名政府机关公务员。她今年57岁,两年前退休。王女士退休后的两年里,医院是她最常去的地方。在那里,她与年长的姐妹们交流了她的“病”。出院回家后,我和老姐妹们通电话,讨论该吃什么药,有什么改善,或者互相介绍一下偏方。

母亲的“病”太严重,孩子们决定给母亲做一次彻底的检查。检查结果显示,王女士除了血脂有点高外,并无大病。孩子们对这个结果非常高兴,但王女士却不相信:别人都病了,我怎么可能不病呢?肯定是医生技术太低了,没有发现。没办法,孩子们只好带她去另一家大医院做全面检查。结果是一样的,但王女士对此仍心存疑虑。现在,王女士又迷上了中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从家里购买中药。看病、买药、泡药几乎成了王女士退休生活的全部内容。

专家分析:

王女士患有典型的疑病症。从表面上看,她似乎对自己的健康完全失去了安全感,所以她无视医院客观的检查结果,整天坚持看病吃药。事实上,王女士可能无意识地“扮演”了病人的角色,以博取家人的关注,以继续维持自己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

专家建议:多给“准老人”关爱

“夕阳无限美丽,但已近黄昏。”自古以来,人们就精彩地描述了大多数老年人的心态。事实上,50岁至60岁的“准老年人”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并不比青少年少。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心理专家认为,为了让“准老年人”顺利度过这一人生必经阶段,社会和家庭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

社会:让“准老人”顺利落地

首先,社会应关注“准老年人”的社会适应问题。他们可以考虑在正式离职前有1至3年的调整期,使工作时间逐渐减少到隔日工作或只工作半天。另外,可以考虑举办退休前课程,教他们如何安排闲暇时间,教他们如何享受乐趣。在他们真正退休的那天,最好和社区办理交接手续。就像他们被安排去报到一样,社区应该根据他们的基本特点来安排他们参加的活动。

孩子:主动完成角色反转

“准老人”的孩子往往都还处于羽翼未丰的状态。他们的社会、经济和家庭地位无法超越父母,也不习惯从被领导到领导、从被照顾到照顾者的角色转变。在双方角色互换的过程中,孩子主动去关心生活中的“准老人”,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配偶:尽“丈夫”的责任

作为“准老年”夫妻,应该多肯定对方的优点,避免互相指责对方无能,或者总是唠叨自己过去过得怎么样。他们应该仔细倾听对方所说的话,并知道如何与对方真诚地交谈。夫妻双方心理上更容易保持平衡。

我:主动适应角色转变

“准老人”不应该反复问自己:我老了吗?有价值吗?我真的已经落伍了吗?我对生活还有什么希望?接受自己身体的衰老,接受自己心理功能的一些变化,积极适应角色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

相关推荐:
  1. 在线咨询
  2. 医院预约
  3. 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