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的政策(分级诊疗政策解读)

栏目: 内科 编辑: 争兴健康网 浏览量: 834

国家卫生计生委今天上午召开2015年第一次例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15年五项重点任务,明确表示2015年将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工作,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地区。推动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性治疗、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当社区医生的身上被贴上“不”的标签时,他很委屈。

分级诊疗的政策(分级诊疗政策解读)

2014年,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开始实施分级诊疗。社区医院增加服务人数和转诊人数的成果备受关注。但现实中仍然存在一个普遍的矛盾:本来可以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治的病人却去大医院,大医院继续人满为患;即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能力治疗慢性病,患者还是要去大医院。不想去。

在本次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表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人们不了解基层医院与大型医院功能定位的差异,简单比较两人并认为社区医院。社区医生不如大医院的医生。事实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被称为‘公共卫生的把关人’,而大医院的重点是解决疑难重症”。

“据说大医院的医生可以做难度很大的手术,而社区医生做不到,所以我们得出社区医生水平不好的结论。毛群安认为,这个结论不公平。”评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就是看能否解决群众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

他举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例子。如果患者去大医院就诊,并不能保证患者每次都会由同一个专家看诊。这不利于医生对病情和药物剂量的持续观察。调整。相比之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实现慢性病的持续监测、诊断和治疗。对于仅仅为了处方去大医院的患者来说,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能更省时、更有效。

毛群安强调,分级诊疗制度的初衷并不是阻止人们自由选择就医机构,而是为了合理分流患者。该去大医院的就去大医院,该去社区医院的就去社区医院。

引导优质资源下沉,让患者跟随医生

虽然患者的理解是实施分级诊疗的关键之一,但由于现有的医疗习惯,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确实较弱。国家层面还是需要通过一定的引导方式来达到患者分流的目的。毛群安认为,强迫患者到基层就医并不能达到目的,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才是最快、最直接的办法。

比如,公立医院改革过程中,重点是适度控制规模,这意味着大型公立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将向基层转移。如果专家到基层,无疑会吸引患者到基层。

比如,北京已经成立了30多家医疗联合体,是大医院、小医院、社区之间的垂直联合体。这有利于联盟内患者的流动。医疗联盟的前提是,大医院必须把一些优质的专家资源和医疗资源带到底层。

优质资源下沉,基层服务能力增强。这样,社区就可以安心地将自己的健康托付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医生可以判断患者的症状是否需要到大医院进行早期检查和诊断。如果是的话哪家A区医院比较合适。

当然,通过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培养专业人才,也将极大提高基层从事全科医疗服务的医务人员的能力,从而保证分级诊疗的顺利实施。

“分级诊疗的目的是把大、中、小型医疗机构建设成科学合理的体系,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合理的医疗服务。个人的就医自由可能会受到轻微影响,但大家应该理解。””毛群安强调。

相关推荐:
  1. 在线咨询
  2. 医院预约
  3. 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