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医内科学哮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医内科学哮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医如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在我们国家的发病率非常的高,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超过1/3,除了传统的西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以外,中医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也有独到的效果,我国中医发展数千年,博大精深,在很早以前,中医对慢性支气管炎有较好的诊治,西医加上中医一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如虎添翼,中医应该如何治疗慢性气管炎呢?
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有气虚的症候,主要表现为咳嗽没有力气,咳痰白,并且稀薄,容易出汗乏力,免疫力差,容易感冒害怕风吹。如果出现以上赠后可以使用以下三种方法来治疗。
一是,可以使用下列中药泡茶喝,生黄芪30克,橘皮6克,放入水中浸泡20分钟即可饮用,连续服用三周,主要作用化痰补气止咳,增强免疫。
第二,可以使用党参30克,白萝卜30克,加入适量的水煎开后,当茶饮用连用四周,可以补气润肺。
如果使用西药治疗效果不佳的慢性支气管炎,可以使用以上三种中药来治疗。
根据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多、气促等症状,中医上将其归为咳嗽、喘症、哮病、肺胀等呼吸系统内科疾病范畴。因此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主要是根据其主要症状进行辨证论治,治疗时要注意分清标本及分清久病和新病。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中医理论进行治疗。
肺脾两虚是什么意思?
肺脾两虚是指肺脾两脏气虚的证候,所以也叫做肺脾气虚证。出现该证的原因主要是脾虚化源不足和肺虚子病累母。
肺主气,脾益气,脾肺的功能不足,就会出现气虚之象,证见少气懒言,语音低微,乏力自汗,舌体胖淡,脉象虚弱等。肺主气,司呼吸,主肃降,肺气不足除咳嗽、气喘外,还往往因水津不布而聚湿生痰;脾主运化,脾气虚弱,则见食欲减退,腹胀便溏,甚至浮肿;脾主肌肉四肢,脾气虚弱,肢体失养,则疲倦乏力。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病可见上述临床表现。
肺和脾的生理功能是有机联系的,脾运化水湿的功能需借助于肺气的肃降,肺所主之气有赖于脾的运化和转输,如果脾气虚弱,运化失常,(土不生金)也会导致肺气不足。所以说脾肺病久,均可相互致病,而出现肺气不足,脾失健运的证候。
调理肺脾两虚证一般采用补气法,常用的药物有人参、党参、白术、炙甘草等,常用方剂有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等。
肺脾两虚为后天之本不足虚弱,其生理功能下降异常,病理变化出现为主体的病症候群。
肺脾两虚,是指包括肺脾二脏的宗气、清气、呼吸和水谷精微营养、摄纳输布的功能下降减退、共同异常出现,也代表其肺脾二脏的新陈代谢、气机气化异常的虚弱症状一同出现。
肺脾两虚症候分型:
1.咳嗽乏力,纳差气倦。
2.痰淡色白,便溏腹胀。
3.气急畏寒,精微生成障碍。
4.宗气清气、水谷营养失调。
5,呼吸气机异常、固摄统血无主。
肺脾两虚综合临床症状,既有脾虚气弱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又有肺虚弱气不足的久咳不止,气短而喘,面虚浮、下肢肿等病变,和肺脾两虚主持的功能代谢失调,如痰多色稀白,声低懒言,神疲乏力,或面白无华,畏寒,免疫力下降等症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医内科学哮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医内科学哮病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