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说到暴力,很多人都会想到拳打脚踢的打斗场面。但近年来,精神暴力就像“杀人不流血的软刀”,正在伤害越来越多的人。本期我们邀请专家分析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精神暴力行为,给读者以警示。
严厉的父母也会虐待
“当父亲一页一页地翻着书的时候,詹姆斯总是提防着,生怕他会突然抬头看着他,对他说些难听的话……詹姆斯想,如果父亲继续不理睬他,或者唠叨他,当有人说了一些讽刺的话,他就拿起一把刀刺进了他的心脏。”
这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中的一个细节。詹姆斯因为长期的精神暴力而对父亲怀恨在心。唐登华说,父母常常不经意间对孩子施以冷暴力。一些家长仍然保留“严父孝子”的教育理念,对孩子比较严厉。也有父母忙于事业,为孩子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却忽视了亲子沟通。
父母想要避免亲子心理暴力,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备,承担起作为父母的责任。还需要了解孩子各个心理年龄段的主要心理特征,了解孩子的气质和性格特点。此外,学习与孩子的沟通技巧也很重要。尊重儿童的知情权,鼓励他们的参与。
互相忽视并折磨你的伴侣
在外人眼中,小梅过着幸福的生活——事业稳定,丈夫是政府官员,家庭富裕。但小梅却向心理医生吐露了自己的痛苦:丈夫已经快半年没有和她说过话了。当他在家里见到她时,他就像一个陌生人。他从不打招呼,甚至说话的时候,言语也很粗鲁,就像一把刀直插在她身上。心。结果,她患上了抑郁症,最近发展到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地步。
“小梅是典型的家庭冷暴力受害者。”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心理治疗科主任唐登华教授告诉记者。中国法学会对全国家庭暴力现状进行的社会调查显示,有矛盾的家庭中,88%会互相忽视,30%以上会愤怒走开、摔门或摔东西。行为上,48%的家庭互相谩骂。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唐登华指出,家庭精神暴力之所以发生,是由于夫妻性格不合、家庭背景不同、婚外情、性生活不和谐等“隐性创伤”,导致恋爱一方分手。另一方因客观原因未能离婚。修炼和束缚不能用手,所以用这种更“高级”的方法来折磨伴侣。调查显示,心理暴力多发生在有高级知识分子的家庭,女性更容易成为受害者。然而近年来,“妻子太唠叨”却成为男性精神暴力的一个吐槽点。
如果夫妻之间出现精神暴力,该如何处理?专家表示,首先要保持冷静,切忌大惊小怪。然后冷静地分析原因,主动与配偶倾诉,逐步真诚地沟通。
缺乏沟通和孤立
作为职场新手,杨光在人际关系上吃尽了苦头:上司不理他,他的努力没有得到相应的认可;有的同事把他视为无足轻重,有的同事则嘲笑他的努力……虽然杨光意识到他感到自己被孤立,但他的老板或同事并没有直接攻击或训斥他。因此,杨光每天上班都觉得很痛苦,他打算辞职。
智联招聘的一项调查显示,像杨光这样的人在职场中遭受过心理暴力的比例高达71.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季建林表示,职场精神暴力大多是由误解造成的。由于同事之间处于上下级或者同侪竞争关系,很容易产生误会或者嫉妒,从而会导致同事之间的辱骂。联合抵制。另外,我对职场人际关系的期望太高,身边有不喜欢身边所有人的“愤青”,这些都是可能的原因。
对此,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杨东给出了一些应对方法。首先,要积极与有关各方沟通,消除误会。二是理性对待工作和同事。同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关系。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相敬如宾”,同时内心也要坚强。第三,不要太敏感。让自己成为一个没心没肺的“短视者”,不要太在意别人的态度,你的心情就会好很多。
老师偏心,孩子厌学
五岁的慧慧听说自己要上幼儿园了,哭了。原来慧慧的幼儿园老师不理他。老师看到别的孩子会微笑,但看到他就会显得不高兴。当老师提问时,慧慧即使举手也没有机会回答问题。这样的差别对待,让敏感的慧慧对幼儿园产生了厌恶。
很多孩子厌学、性格改变都与校园精神暴力有关。唐登华介绍,学校、幼儿园的精神暴力是对孩子的精神惩罚。由于某些社会环境因素,老师也可能对孩子有偏见和偏好,比如孩子的家庭背景、是否乖巧、漂亮等等,这些都会影响老师对孩子的态度。教师对儿童的精神暴力包括:忽视儿童的存在、对儿童漠不关心;一味批判,把教育变成教训;经常以恐吓和威胁的语气批评孩子;不公平地隔离儿童等
如果孩子在提到老师时尽量避免去学校或见老师,家长就应该警惕校园里的精神暴力。这时,家长一方面要与学校沟通了解原因,另一方面鼓励孩子多与老师接触。同时,学校也应提高教师素质,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