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历史形象有哪些(孔子的历史地位和形象特点)

栏目: 内科 编辑: 争兴健康网 浏览量: 208

中国历史上孔子的七个形象到了汉代,孔子已经在国家政治思想领域树立了合法正统的形象:他的著作《春秋》是治理天下的一面镜子,孔子本人就是君王的老师。

第一个意象是“成圣”。孔子从一个平民到最初成为圣人,大约经历了四五百年的时间。吴国的一位大夫曾经问孔子的弟子子贡:你的老师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子贡回答说:上帝给了他成为圣人的资格,所以他是多才多艺的。在此,子贡称赞孔子为“天将圣人”,首次将孔子定位为天才的“圣人”形象。一百多年后,孟子高度评价孔子,指出:“自有人类以来,未曾有过孔子”。这就是说,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人。孟子认为“行不义之事,杀戮无辜,可以天下”,而孔子“两者都没有做到”。古代圣人有很多不同的方面,而在孟子看来,孔子体现了圣人各方面的优点,是古代圣人的“概括”。

孔子的历史形象有哪些(孔子的历史地位和形象特点)

第二个形象是“矮化”。可以说,孔子的“矮化”是从老子开始的。孔子西行时,曾祭祀老子。老子认为,周礼的创始人周公早已去世。恢复周礼,必须衡量时代潮流是否允许。老子告诫说:“除掉你儿子的傲慢、色欲、外表、好色之心,对你的儿子没有任何好处。”(《史记老子列传》)这说明孔子有两大缺点:狂妄的风度、过度的欲望和理想。

第三个形象是“合法化”。自从汉代董仲舒提出废黜诸子、独尊儒术的主张后,孔子的形象逐渐变得正统。董仲舒声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恒经,古今共友。……凡非六艺、孔子之艺,必各行其道,不让其同进。“不言而行,则法制清明,民便知其所行”。孔子被“圣化”或“矮化”是一种民间行为,现在董仲舒利用国家机器的力量,把孔子思想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强行统一天下人民的思想,使之成为民族意识形态。董仲舒高度评价孔子所著的《春秋》,认为“得大者为王,得小者为霸”。“大一统”,追求“六大统一,九国共存”,包括国家政治版图和意识形态的双重统一。因此,统治者如果掌握了《春秋》这本书的思想精髓,就可以统治世界,或者至少主宰世界。

第四个意象是“神化”。到了汉代,孔子除了被官场学者董仲舒等人“正统化”外,还被另一批公羊学派儒生高度“神化”。《春秋》、《春秋》等书中,从孔子的出生、相貌到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精心编造的“神化”:1、孔子不是凡人,他是人神交往而生的。孔子的父母“赞于泥丘山,感黑龙之精,生仲尼”。2、孔子生来容貌各异:“孔子身长十尺,海口尼姑头,方脸,月角日,眼望江,龙目,十字唇秀颜”、“孔子双手垂膝,耳垂珍珠,眉毛十二段,六十四眼,站如凤,坐如龙”。3、孔子作为天命所定的“苏王”,编纂了《春秋纬演孔图》和《孝经援神契》,为后世制定了治理天下的法则,并率领七十二弟子祭拜北斗七星。这时,天空“白雾满地,红虹”,从上到下变成了黄玉。它长三尺,上面刻有铭文。”孔子跪受读曰:“碑文出,刘基所持,手持金剑,在镇北,号赫子,天下服服。孔子在此预言刘邦将取代秦朝,登上神的宝座。

第五个形象是“僵化”。经过千余年的流传,孔子的形象逐渐被宋代理学家“僵化”。从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刚性”是“合法化”不可避免的逻辑结果。首先,宋代皇帝进一步营造了尊孔的社会氛围。宋太祖赵匡胤曾多次到太学主持祭祀孔子的隆重仪式。宋真宗赵恒亲自到曲阜祭祀孔子,追封孔子为“圣文宣王”。在统治者强有力的政治倡导下,新儒家极力将孔子塑造成一个只懂得坚守天理、极力抑制人欲的“僵化”形象。朱熹说:“人若一心,天理若有,则人欲亡,人欲胜,天理则毁”。“孔子所谓‘克己复礼’,《春秋》所谓‘中和,尊德自然,学道’,《孝经》所谓明德……圣人千言万语,只教人存天理,灭人欲。”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丰富多彩,何必“只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孔子曾主张“有余力,则学文”、“君子不使用工具”,意思是说人应该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他鼓励人们从事下棋、射箭等有益于身心的活动,甚至赞扬这样的生活。态度:三月暮春,身着春装,约上三五好友,去郊外休闲,游河,高台乘风,然后一路唱诗归来。

第六个形象是“复原”。清末康有为推行“1898维新”,需要挖掘古代思想资源作为变法的理论支撑。康有为在《中庸》一书中将孔子描绘成维新运动的创始人,并认为《六经》是孔子自己为了“以古为本”并按照他的思想所写的著作。自己的政治理想,基于古人尧、舜的言论。那么,孔子为何要“以古为本”呢?康有为认为,孔子“革布衣,其可怕,不如与先王之行,不惊而能免祸”。意思是:孔子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想要改革国家的政治制度,这简直就是耸人听闻。不如以古代帝王尧、舜的名义来做,这样既不惊人,又免祸。此言无疑是康有为的“师父之道”。康有为想要改革、挽救垂死的清朝,却面临着一大群清朝旧制度的捍卫者。他只能通过呈现一个改造后的“改革”孔子形象来与他们竞争。

第七个形象是“丑化”。晚清以来,孔子的形象日渐衰落,或被严重歪曲,或被无情批判。太平天国洪秀全领导农民起义,推翻清朝统治阶级。他自然对所谓“历代帝王专制之符”的孔子本人及其思想并无好感。“人类的书充满了错误。”《大学》编造了一个新的神话:天父审判了孔子,并命令天使捆绑并鞭打他。孔子跪在他的天兄基督面前恳求。上帝下令停止鞭打,并且永远不允许他降落到地球上。太平军所到之处,烧毁孔庙,毁坏孔子塑像。声明《孔子改制考》和《太平天日》为“恶魔之书”。“凡敢背诵传授一切魔书的人,都将被杀。”太平军抵制孔子及其思想的原因可能还有一个:孔子“不言妖、权、乱、神”,“敬鬼神而远离”,对鬼神多疑。神。洪秀全创立天主教,自然要推翻、污蔑不信鬼神的孔子。由于不同的政治观点和信仰,这正受到诽谤。

西方历史上的三个形象

数百年来,由于观察者视角的不同,孔子在西方历史上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形象。第一个形象是“哲学家”。第二个形象是“智者”。第三个形象是“完美男人”。孔子思想从16世纪开始主要通过西方传教士传播到西方。数百年来,由于观察者视角的不同,孔子在西方历史上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形象。

第一个形象是“哲学家”。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四书》中说:“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孔子,他的言论和人生态度,绝不逊于我们古代哲学家;许多西方哲学家也无法比拟。”所以,中国人无不把他的言行视为金科玉律;直到现在,历代帝王都尊崇孔子,感激他的遗产。但可以说,国王是由哲学家控制的。”

第二个形象是“智者”。德国黑格尔虽然说“孔子的哲学是民族哲学,构成中国人民教育、文化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但他认为“孔子只是一个实践世俗的智者”,不能被视为哲学家。黑格尔的理由如下:1.孔子只关注常识道德,或者“某种善良的、复杂的道德教训”。2、孔子不懂思辨哲学。因此,“为保孔子名誉,孔子之书不译为好”。

第三个形象是“完美男人”。18世纪,一批法国学者盛赞孔子,几乎认为孔子是一个完美的人。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基督没有说过的话。基督只是禁止人们作恶,而孔子却鼓励人们行善。他特别推崇孔子“以直报恶,以德报德”的格言,认为“西方国家,无论如何宣讲、教导,都不能与这种纯洁的道德相比。孔子常常讲仁义,讲仁义。”如果人们能够实践它,道德,地球上就不会有战争。”伏尔泰在他的礼拜堂里悬挂了孔子的肖像,日夜膜拜。

相关推荐:
  1. 在线咨询
  2. 医院预约
  3. 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