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是人们在适应特殊情况时内心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这是一种常见且基本的心理体验。人性充满矛盾,生活充满风险,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这是焦虑的根源,也是对生活的挑战。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造成焦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精神分析理论将心理功能分为三个密切相关的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生命中最原始的本能冲动,有时与现实环境是矛盾的、激烈冲突的;而超我则是一切道德约束和追求完美的人类更高尚的行为规范的代表;自我是在协调本我、现实环境和超我的关系中逐渐发展和成熟的,是我们人格的核心部分,也是我们在现实中的真实面目。
当自我不能很好地协调与本我、超我以及外部环境的关系,导致人格核心部分受损、失衡时,就会出现明显的焦虑。
因此,引起焦虑的情况包括以下几种:
1、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或未知的充满风险的新环境。这时,个体平时的行为就无法适应这种特殊的情况。
2.个体内部的各种冲动和欲望很难与自我调和。常见因素有:反应性敌意;抑制冲动;矛盾的意图。
3、超我对自我道德和完美主义的要求。责怪自己不完美;恨自己有不道德的想法。
当焦虑出现时,当事人就会产生一种“飘然”的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事情会如何发展,会有什么样的危险来临,从而感到坐立不安。
根据年龄和自我心理发展阶段的不同,引发焦虑的情况也会有所不同。童年时,孩子会害怕失去母爱和父亲的惩罚;在青春期,他们常常对性冲动和异性的出现感到不安;成年后,他们会讨厌自己,因为自己不完美。
特殊情况在引发焦虑的同时,也激励个体勇于面对挑战、勇敢前行;在克服困难、克服焦虑的同时,也让一个人的性格更加独立、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说,焦虑可以说是对生活冷漠的解药,是对抗自我满足的预防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