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儿童心理避免陷入误区的方法(关注儿童心理避免陷入误区的原因)

栏目: 内科 编辑: 争兴健康网 浏览量: 612

关注孩子学习的最佳时期,不错过教育的机会。学习的最佳时期,即什么时期是学习最有效的时期。一般来说,人的早年是学习的最佳时期。早期经历和早期学习对于个人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点可以从一些关于“印记现象”和“早期剥夺”的研究中得到证实。

出生后不久,小动物就会追逐它们看到的第一个移动的生物,并对其产生依恋。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印记现象。这种现象只发生在动物出生后的短时间内,印记发生的时期称为关键期。关键时期形成的印记行为作为动物的习惯被保留下来,并且是不可逆转的。一旦形成,就无法修改或恢复。如果幼年动物的印记过程受到阻碍和中断,母亲和幼年动物就不会互相认识。

关注儿童心理避免陷入误区的方法(关注儿童心理避免陷入误区的原因)

在人类身上并没有发现典型的印记现象,也没有发现经过一定时间后根本无法进行的学习。但就孩子的学习而言,特定时期的某些学习效果更好,更容易发挥个人潜力,取得最佳效果,这是事实。发展心理学家将动物的关键期概念引入儿童学习行为研究领域,认为儿童心理发展也存在关键期。这是个体生命早期相对较短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些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研究指出,两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四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四岁至五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青春期之前是第二语言学习的时期。以及音乐听力训练的关键期。关键时期的学习敏感而高效。比如,两岁左右的孩子口语发展很快,到了三岁就基本掌握了自己民族的口语。但如果在口语发展的关键期,孩子的口语发育不正常,就会给语言发展造成障碍。一旦错过关键时期的学习,往往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例如,如果孩子到了中学才开始学习外语,就会错过外语学习的关键期,从而导致孩子无法说话。说一口纯粹地道的外语也会降低外语学习的效率。同样,如果你想让孩子将来在音乐方面有一定的发展和造诣,你就必须从小开始训练孩子的视唱练耳等音乐聆听能力,而且越年轻开始训练的效果就越好。效果会更好。如果你已经进入中学了,那就只能想想了。训练,已经晚了。

“早期剥夺”是指个体在生命早期就被剥夺了正常的生存或生活环境。一些孤儿院的环境条件过于单调简陋,缺乏丰富的刺激,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早期剥夺”。国外一项孤儿院研究发现,由于孤儿院只能满足孩子们的物质需求,孩子们很少获得搬家的机会。结果,只有42%的孩子在两岁时能够独立坐起来,四岁时能够独立行走。仅占15%。经过智力测试,发现他们的平均智商只有53分。

在一项实验中,改变了一组19个月大孤儿的抚养条件。为每个孤儿聘请了一位代孕妈妈,与孩子交谈、逗孩子笑、陪孩子玩耍并进行各种非正式训练。四年后,这些孩子的平均智商提高了32点,而留在孤儿院的对照组孤儿的智商却下降了21点。二十年后的跟踪调查发现,大多数实验组已经完成了初中学业,三分之一的人已经进入大学并能够独立谋生。对照组的大多数孩子都没有学习到三年级以上,并且无法养活自己。孤儿是不幸的,这些被选入实验组的孤儿被认为是不幸中的幸运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常常忽视对孩子的照顾。他们只关心孩子的温饱,却对孩子心灵成长的渴望视而不见。也有很多家长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把孩子托付给别人。在孩子最需要丰富的外界刺激的年纪,他们让孩子日复一日地在无聊单调中度过孤独的时光,孩子幼小的心灵几乎被摧毁。近乎空白,这对孩子来说几乎是一种“剥夺”。这种“剥夺”对孩子成长的不利影响是很多家长始料未及的。作为父母,不仅要在孩子小的时候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还要尽力在孩子的生活环境中提供各种丰富的刺激,尤其是在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促进孩子的发展。

关注孩子非智力素质发展,避免陷入教育误区

有些家长在早期教育中只关心孩子的知识学习和智力发展,却忽视了孩子学习以外的非智力心理素质的发展,往往扭曲了孩子心理发展的轨迹。

例如,家长过早送孩子去幼儿园,导致孩子发育障碍。孩子七岁了,应该上小学,但他不肯上学。当父母提到上学时,孩子就会哭闹、焦躁不安,反应强烈。经过调查发现,为了让孩子从小学到更多的知识,家长在孩子三岁时就托人将孩子直接送入幼儿园。当他们的孩子四五岁的时候,他们就应该进入中产阶级和高级阶级。这时,家长们继续让孩子上学前班。结果,由于孩子的心理发育水平总是比班上年龄较大的孩子低很多,孩子很不舒服,造成严重的学习和交流障碍。结果,孩子不但没有像家长期望的那样学到更多的知识,相反,孩子对学习极度反感和厌恶,在别人面前显得非常胆怯、孤僻,不爱说话,并且拒绝与除了父母之外的任何人交往。

前段时间受到媒体广泛关注的某位“神童”,十三岁就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顺利考入国家重点研究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然而,就在他的硕士课程结束、即将进入博士学习之际,他却因学业问题和生活自理能力不足而被劝回国。媒体记者的后续采访和报道,揭露了他成长经历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小时候,妈妈总是把他留在家里看书。他没有游戏,甚至没有真正的童年。当他上高中时,他还没有东西吃,但他是由母亲喂养的。大学四年,他基本上没有和同学住一个宿舍。相反,他独自住在学校提供的免费宿舍里,继续接受母亲的照顾。结果,他的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和其他非智力素质都受到了损害。他的发育受到严重损害。当他独自去北京求学,没有母亲的陪伴和照顾时,他成长中的缺陷暴露无遗,陷入了许多困境。这位“神童”的经历既令人遗憾,又引人深思。

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其自身的自然规律,教育本身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可循。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在幼儿发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不仅要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更要尊重教育的规律。孩子的身心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不宜急功近利。在孩子的成长发展中,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样重要,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缺一不可。高质量的早期教育应该是符合规律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应促进儿童身体与心理的协调发展,智力与非智力的和谐统一。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真正成才,尽快成才。否则,片面的培养结果只能导致孩子发育畸形,难以成为栋梁之材。即使是出于促进孩子快速发展和成才的良好愿望,也只能适得其反,适得其反。

相关推荐:
  1. 在线咨询
  2. 医院预约
  3. 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