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属医院年内取消现场放号吗(北京医院放号规则)

栏目: 内科 编辑: 争兴健康网 浏览量: 78

北京市医疗管理局召开2016年工作会议。市医管局表示,今年将在市级所有22家医院实行全面非急诊预约。此外,今年年底,所有市级医院将取消现场预约挂号,这意味着届时市级医院窗口将不再提供挂号服务,整体预约挂号率预计将达到75%。建立医疗机构间分级转诊网络,依托医联体,确保本市转诊患者得到优先救治,部分市级医院和知名医院建立跨省预约转诊机制将在宣武、天坛、铜仁医院开展。专家组作为试点,接受医院层面的转介。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报告

北京市属医院年内取消现场放号吗(北京医院放号规则)

一、主要进展及成果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09年启动新一轮医改以来,为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国务院成立了由副总理任组长、由20个部门组成的医改领导小组。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体人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坚持保基础、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出台53个重大政策文件,涵盖公立医院改革、全民医保制度建设、医疗卫生等领域。药品供应保障等,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框架。各级财政部门不断加大对医改的支持力度。2009年至2014年,全国累计医疗卫生财政支出4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累计支出1.2万亿元,有力支持了医改各项重点任务。层层推进改革,统筹推进各项重点工作。2009年至2011年,重点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十二五”以来,深化医改逐步从试点探索、单一突破转向系统支撑、全面推进。我们坚持把公立医院改革作为医改重中之重,突出问题导向,坚定不移向纵深推进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进展和成效。

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建立。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一是基本医疗保险扩面和提高标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13亿,参保率稳居95%以上。筹资保障水平显着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贴标准由2008年的人均80元提高到2015年的380元。2014年,住院费用覆盖比例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80%、70%和75%,明显高于改革前。实行全民参保登记,扎实推进医疗保险扩面。二是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全面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患者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后需要个人承担的合规医疗费用实际支付比例不低于50%。建立疾病紧急救助体系,已向40万余名身份不明或无支付能力的急重症患者提供救助。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大额医疗补助等职工补充保险广泛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急病救助、医疗救助等互联互通机制逐步形成,保障基本生活、预防大病、保障底线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支付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各地广泛开展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等付费方式改革,加强资金预算管理,有效控制成本。四是管理服务水平稳步提升。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本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市级统筹。29个省份的城镇医疗保险和90%的新农合地区实现省内异地就医结算。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加快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保障需求。

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不断巩固和完善。完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坚持中西药并重,进一步优化目录结构,规范剂型规格。目前,国家基本药物有520种,比2009年增长69%。药品集中采购以省为单位,统一招采、数量与价格挂钩、双信封制度,集中支付,全程监管。进一步保障临床必需的小剂量基本药物生产和供应。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建立,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事、分配、补偿等综合改革,基本建立公益性管理体系竞争性用人机制、激励分配机制和长效薪酬机制,医务人员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府补助标准由2009年的人均15元提高到2015年的人均40元,项目类别增加到12类,基本覆盖居民全生命周期。以乡为单位,计划免疫学龄儿童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人数分别达到8627万人、2419万人,登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73%以上。实施7大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贫困白内障患者、老年人等群体重大疾病进行免费干预治疗或给予补贴。农村孕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9%,免费提供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预防。传播综合干预服务。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已覆盖近2亿人口,实施效果十分显着。

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扩大到100个,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围绕杜绝以药补医、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三个关键环节,落实政府责任,努力建立维护公益性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调动积极性,确保可持续性。推进编制管理体制改革,鼓励各地探索有效的绩效考核办法,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绩效、实际贡献紧密挂钩的分配激励机制。取消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采购机制,启动专利药、独家药品议价。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进一步理顺,医院收支结构优化。试点城市三级公立医院人均诊疗费用和人均住院费用增长得到初步控制。此外,积极推动健康服务业和社会办医院发展,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社会力量投资资源稀缺、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服务领域。截至2014年底,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占22%,达到“十二五”医改规划目标。

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有序推进。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逐步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全国1644家三级医院与3849家县级医院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2000多家医疗机构开展远程医疗。鼓励医师到更多基层、边远地区、医疗资源匮乏地区执业。近17万名城市医院医生到县乡医疗机构执业。各地加强分级诊疗制度探索。24个省份在省级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启动分级诊疗试点实施方案,50%以上的县开展基层首诊责任制试点。一些地方已经形成了初步经验和模式,为全国范围内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大力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基本实现村村有卫生室、乡镇有卫生院、县有规范的县医院。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80%的居民可以在15分钟内到达最近的医院。医疗点。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医教合作在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方面取得突破,逐步构建由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组成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良医培养的同质化路径基本形成。已形成。已对12万余名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探索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开展全科医生特殊岗位试点,通过多种渠道培训全科医生17.3万人,定向招收农村特别是农村免费医学生2.1万人。医疗卫生人员队伍显着提升,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协调推进各项医改工作。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快。14个省份、107个地级市建立了省级和地方级卫生信息平台,31个省份实现了与国家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完成4项法律、11项行政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建设人民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和改善医疗服务行动,提高医疗质量,落实便民惠民举措,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建立院内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医疗风险分担机制有机结合的“三调一保险”医疗纠纷防治模式,将暴力伤医等行为纳入刑法调整范围,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法律保障。建立九大重大疾病协同研究网络,加快医药产品自主研发和产业化,成功研发全球首个晚期胃癌治疗药物阿帕替尼等创新药物。医疗器械国产化步伐加快,超过10万套在7个省市进行示范应用。数字平板X光机等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为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医疗成本提供了支撑。

通过深化医改,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加,服务能力显着提升,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着提高。2015年中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预计比2010年提高1岁;2008年至2015年,孕产妇死亡率上升。婴儿死亡率从2014年的34.2/10万下降到2014年的21.7/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08年的14.9下降到2014年的8.9。“十二五”医改计划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前实现。总体处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与此同时,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重持续下降,从2010年的35.29%下降到2014年的31.99%,为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降低至30%的目标预计年内实现。国家统计局社会形势与民意调查中心2014年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近三年来,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变好,就医环境改善。改善了,医疗费用报销更加便捷。结果满意率超过75%。

随着深化医改进入深水区和关键期,体制机制矛盾更加突出,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不断出现。一是改革协调联动需进一步加强。医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策支持、组织实施等协调推进。共同推进医疗、医保、医药改革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改革进展不平衡。一些地方还没有解决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政策措施,但有些地方仍然停留在文件上,没有落实。三是新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快。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人员薪酬体系仍在探索中。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外部环境因素变化对改革带来新影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多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相互交织。经济新常态对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自觉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动建设绿色经济体系。健康中国,努力深入推进医改,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高人民健康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编制深化医改“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决胜阶段。我们将深入总结国内外医改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坚持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全民公共产品的理念,突出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努力保基本、覆盖底线、补短板、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统筹改革,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推动建立成熟规范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健康系统。坚持集思广益,集中智慧和力量,会同有关部门,整合研究资源,广泛听取意见,最大限度凝聚共识,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有效性。

把握近期医改重点任务。一是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巩固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深化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增加综合医疗改革试点省份,实现区域整体推进。全面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进一步加强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二是巩固和完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医疗保险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全面推广大病保险。加快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实现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基金管理“六统一”。健全重大疾病保障机制,增强基本医疗救助能力。深化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充分发挥医疗保险控费作用。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三是抓住药品生产、销售、采购、流通等相关环节,完善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完善药品集中采购,进一步挤压流通领域的水分,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医保支付标准,不断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四是加快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按照“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性病分离、上下联动”的要求,重点关注综合医改试点省份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扩大全科医生合同服务试点,进一步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完善医疗保险、价格等配套政策,推动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五是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巩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度。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和重大疾病防控工作,完善重大疾病防控策略,继续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深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城市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全民健康质量。

加强医改工作监督考核。建立常态化督察机制,实行“现场”督察,对重点改革任务未完成的领域加大督察力度。对于个别地方政府责任不落实、政策措施不到位等问题,我们将坚决督促整改,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将医改进展纳入各级政府领导政绩考核,强化责任追究机制。加强医改专题研究,将经过实践检验、可复制推广的有效做法升级为政策和制度。

进一步做好培训宣传工作。继续加强对地方政府领导、有关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的培训,让各级改革决策者、实施者和参与者熟悉政策。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加强医改正面宣传,做好政策解读,合理引导社会预期,提高公众对医改的认知和支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相关推荐:
  1. 在线咨询
  2. 医院预约
  3. 价格查询